田野不只是一种研究工具,更是不确定年代的处世技艺!
田野是什么?田野一直在改变。今天,在许多意想不到的空间,越来越多人在“做田野”。不论是在纽约华尔街、西方与非西方的科学实验室、世界各地的电子工厂、医院诊所、濒致灭绝的红毛猩猩栖地、“第二人生”的线上虚拟游戏,甚至是残酷的战场边缘。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与大数据精神完全相反,强调“纯手工、亲体验”的田野工作,也正在兴起。
已经强调“田野工作”一百年的人类学者,对“田野”的疑惑还有许多。什么是田野的典范?传统田野强调的长期浸淫,在今天高度破碎化的社会中还有什么意义?对田野又爱又恨的人类学者,在田野里沮丧受伤,却依然痴心不悔,只因为田野带她/他们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遇见爱。
《辶反田野:人类学异托邦故事集》是一本非典型却让人大开眼界、回味无穷的田野故事集。书里不会给你“什么是田野”的定义,或“如何做田野”的SOP,但会娓娓道来田野工作者如何与国家机器、绿能、小农、原运、社运、移工、科学家,乃至动物植物真心地相遇。
田野如何与国家、体制“对话”?旁听立法院开会、参与发展计划,甚至介入决策机构与当地居民的风电争议,这些“非典型田野”获得了什么?人类学者回馈了什么?
如何拿捏与“报导人”的关系?用Facebook做田野是不得不为,但也因而见到报导人更真实的一面?进入工厂也要画亲属图?人类学者在香港菲佣的选美大赛中扮演什么角色?都兰阿美族跟峇里岛华人社群,人类学者在哪里才是局内人?部落长老说,外来者更适合记录传统仪式禁忌,为什么?
宗教、科学、人类学可以产生怎样的互动?于是,人类学者与穆斯林科学家,一起探询伊斯兰清真戒律如何进入自然科学实验室。人类学一定得研究“人”吗?可不可以赋予“他者”更宽广的定义?
“辶反”是反对、反思,也是奔赴与回返。多义的书名,层层翻转的世界观。
“反田野”,是对人类学古典田野工作范式与大众想像的“反对”及“反思”,同时也带出田野这门技艺之于当代的回应。“返田野”,是人类学者们关于“返回”田野的思考,并透过不同田野的对比与反差、不同田野的断裂与承接,探问田野工作的本质。“辶”有忽走忽停与奔走的流动意涵,“辶反田野”因而带入更多时间性的思考:田野可以如何回应人生不同阶段的困惑与阴影;田野中的互动酝酿了什么?生成了什么?
书中的思考承接了过往人类学反省的基本精神,但更强调从空间的反思进入时间的反思,并迎向非生产性导向的另类时间观,里面有学习、酝酿,与等待,更有惊喜、顿悟与启发。这一切看似缺乏“效率”与浪费“时间”,却正有助于捕捉复杂纷繁的动态真实。
原来,田野不只是研究工具,更会改变生命,甚至是面对当代生活种种危机、灾难、创伤,与不确定性的人生必备技艺。
10位人类学家、10个田野故事,让你对田野的想像更上层楼。欢迎光临,田野异托邦。
主編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蔡晏霖,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作者群(依文章順序排列)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呂欣怡,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容邵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方怡潔,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羅素玫,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李宜澤,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邱韻芳,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原住民文化與社會工作原住民族專班陳如珍,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蔡晏霖,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