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美学随笔》的文章独立成篇,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话题:阅读、思考、语言学习、文学、历史、艺术、学问、音乐、大自然的美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死亡问题。这些话题的素材都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因此,大众读者都可以与这位哲学家一起从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尽力登上云外的高处"(叔本华语),领略从他的视角获得的视野。本书的文章并没有像生僻的题材那样让无缘涉足这些领域的读者难以参与和理解。正如叔本华在《论写作和文体》中所说,"如果(作者所处理的)题材是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得到甚至是相当熟悉的......那就只有具有出色头脑的作者才能写出值得人们一读的东西。" 叔本华的这些话恰好适用于本书的文章。
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Arthu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