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鸿在生命困顿匮乏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
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了《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记述每个沦陷故乡的人,每个流落异乡的人以及时间淹没的温柔与哀痛。
《中国在梁庄》通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其中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以及农民“性福”的危机。它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梁鸿,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著有文学代表作《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神圣家族》等;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等。曾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首届青年作家以及《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度“中国娇子青年领袖”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一路经历的事情有:家门口学校解散、青年外出打工、老人孩子留守,还有柏油马路旁新式建筑的兴起农业税不收了,种植补贴发了,农业保险上了,拥有了合作医疗与养老待遇,为何我的乡亲们却依旧摆脱不了贫穷。摇摇头,谁知道二十年后是这个样子嘛。...
在这部文学作品(而非学术论述)中,梁鸿的写作理念是把社会学者的数据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而她在描述自己的观察之中采用了被访者的口述。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经历认知等等因素导致的偏见,认识并反思自身的偏见并且尝试聆听记录理解不同的声音在现今社会越来越难得。...
既然是人,就必定会有情感。无法想象一篇没有情感的文字除了说明文外还能有什么形式的文字可以做到。几千年来我们国家的农民,一直是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阶层。伸向他们的手都有着堂而皇之的理由,掠夺式的索取、抛弃一般的遗忘…几千年,一直如此……...
在县城里长大的孩子,每年回乡的次数都很有限,因此多少记忆都是朦胧而又残缺的,农村社会的根基在于人,而连人都认不得几个的孩子何谈农村感受。关于这个宏大而带有黄土气息的主题——乡村,是永远具有文学生命力的,中国在它几千年来的社会变迁中,农村,始终是最基础的那一层单位,在今天也一样。...
在本科研究生的“社会”类的学系,老师也没有推荐过这本书,也许是因为这是一本文学类的书籍,但我想这比只读理论类的书籍,或是费孝通先生、何雪峰老师的书籍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理解社会。就像梁老师写到的:必须承认,当有回忆加入的时候,当岁月、时间一起来塑造我的回忆时,我有“溢美”的嫌疑,但是,如果你看到今天村庄的坑塘,你就明白,这种“溢美”是因为它今天的“死亡”,这地的“死亡”,毫无拯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