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音乐,生与死,皆为复调。
2020年柯克斯书评最佳非虚构作品,《复调》是一部勇敢而坦诚的回忆录。母亲死后,作者肯尼科特决心开始学习巴赫最伟大也最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希望从中探寻音乐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然而在练习乐曲的过程中,作者不断探索并试图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
如何走出丧亲之痛,作者选择了一种尤为困难的方式:细致回顾了与母亲算不上美好的相处,揪心的往事里依然有让人动容的爱与柔情。同时,对巴赫音乐的探索中,生命的意义和音乐的根本真正达成了和谐。
止庵充满诗意,令人难忘。华盛顿邮报称肯尼科特用美妙的散文和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一幅关于爱、失去和人类自身的微妙而深刻的画卷。此外,亚历克斯·罗斯、提姆•佩吉等众多知名评论家也一致为《复调》点赞,赞誉其发人深省、非常成功的回忆录。
本书不仅是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一杰作的深入研究,也是对漫漫人生成长过程的坚定而人性化的思考。一曲以文字写就的优雅复调,书中关于音乐的思考与关于人生的回忆交替闪现,而作者对音乐与人生本质的思考贯穿其间,形成了这部有如复调般彼此呼应又关联的文学乐章。
普利策奖得主诚意力作,一次沉痛而坦诚的人生回望。阅读此书,或许能为您带来一份思考与感悟。
菲利普·肯尼科特(PhilipKennicott)艺术评论家,古典音乐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肯尼科特198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学位。1999年加入《华盛顿邮报》,现任首席艺术与建筑评论家。2000年和2012年,他曾两次入围普利策奖决选,2013年获普利策奖批评类奖项。肯尼科特还曾任《底特律新闻》和《圣路易斯邮报》的首席古典音乐评论家,并为《留声机》《歌剧新闻》等刊物撰写关于古典乐的文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是的,母亲是菲利普·肯尼科特写作《复调》更直接的理由,因而母亲的故事就是《复调》的另一条叙述线,它与作者学弹《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扭结在一起,从而使得副书名“巴赫与生命之恸”落到了实处。是的,母亲是菲利普·肯尼科特写作《复调》更直接的理由,因而母亲的故事就是《复调》的另一条叙述线,它与作者学弹《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扭结在一起,从而使得副书名“巴赫与生命之恸”落到了实处。...
作者母亲不愿意做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她喜欢音乐(拉小提琴),喜欢读书,喜欢鸟儿(到自然博物馆做志愿者),还锻炼及做义工(法庭陪审员),儿女大一点之后还回到大学重修19岁因结婚而放弃的学位,可是作为母亲不合格:她继承了自己父亲的专制家长作风及其母亲的“对情绪外露的尖锐鄙视”,让作者心寒的扫雪靴子事件(作者14岁,自觉扫雪,满以为母亲会赞扬,不料母亲责怪他把靴子放在前门,且动手打了他),还有恐怖的“洗嘴仪式”,没吃完菜就被用肥皂塞进口腔戳来戳去,真是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