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书通过十篇文章,以扎实史料为基础,深入全面地展示民国学人及其学术的真实面貌,破除今人对其的不实想象。它不仅提供了重要的读本,也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变迁。
2. 本书通过考究学人的往来交游与人事联系,回归晚清民国的具体时空,重新解读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顾颉刚、金毓黻等学人的学术思想。它通过记录学人言行的直接材料,参酌其他报刊、档案、回忆录等资料,大体还原这些学人的历史轨迹,力求探寻各说各话背后的隐情真意。
3. 本书重新梳理陈寅恪、傅斯年等学人的史学思想及其关联,回应了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它探讨了陈寅恪的“了解之同情”能否全面反映其史学思想,以及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人对新儒学产生的观点分歧,等等。
4. 本书探讨了影响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变迁的重要议题,并把握了学术风气的流转和学界世态的炎凉。它通过从教会学校切入,探讨了中学、西学中何为体、何为用的问题,全盘西化还是中西汇通融合的问题,以及教会学校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同时它还梳理了“中国哲学”概念的发生及入华过程,并探讨了跨文化传通与权力渗透的深层关系。
本书共有十篇文章,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这些文章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它不仅寄托了作者的治学心得,也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一部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力作,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不仅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及其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可以让人反思当下重指标、重名利的学术乱象。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等。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