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关键历史节点,探究近代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通过解析辛亥政坛局势及政治势力的消长与博弈,揭示了各种势力的角逐和斗争。本书详细拆解辛亥政坛政治博弈,展现了孙中山袁世凯间的政坛斗法。作者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八篇。本书力图在原有时空位置中还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澄清关于此段历史的诸多误解。
晚清的政权鼎革是近代史上一场大戏,“旭日残阳”譬喻共和登台与帝制终结。此时中国的政治舞台风起云涌,各种势力的博弈和角逐,有力地推动着历史进程的脉络走向。不过,中国往何处去,并不是一个已知的命题。本书通过梳理比勘各类史料,揭示了武昌起事后的半年时间内,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势力如何在因应时势变化调整方略、提出诉求的过程中相互角力并最终导致南北和谈破裂,进而直接迫使清帝退位,也为实现帝制到共和的跨越留下了重大隐患。
杨度、汪精卫等人牵头组织国事共济会,主张以国民大会公决的形式解决重大国事纷争,这对中国政制架构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北和谈的谈判主要焦点不是共和与君宪孰取孰舍,而是以何种形式实现共和。在谈判桌上与桌下的交易妥协和密谋斗法之下,各方势力角逐的结果,是南北和谈由停滞走向破裂,最终直接迫使清帝退位成为破局之选。
本书还详细展示了袁世凯、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杨度等辛亥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对历史走向的左右和影响。在袁世凯广泛运用政治手段、精心导演南北新旧之争的开国大戏后,摇身变为民国临时大总统,并达到大权独揽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以袁、孙为主的这些辛亥重要人物间的互动,左右着“共和”在中国的命运。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等。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