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沉浸在屏幕创造的时空里。
谷歌等巨头的任务是滋养那些还没动手做事就已经心不在焉的用户。——T.S.Eliot
我们就像金鱼,自以为发现新世界,却被不断囚禁在这个重复的地狱中,代价就是光阴。
数字奴役未被记录的数字剧变,核心并非技术决定论,而是一个经济计划,核心是注意力经济。
数字资本主义为了加速榨取价值——注意力取代了习惯,成瘾代替满足。算法是生产注意力经济的温床。
数字成瘾是被互联网巨头刻意引导的结果(这种原理以前用于赌博业)——达成精神奴役。
传递信息的语境是信息本身的一部分。
“计算机劝导技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艺术,不管后者愿不愿意。
数字资本主义个人数据犹如石油,可以提炼财富,即解读用户行为,以便更好地预测甚至影响用户行为。对权力机关而言是监视,对注意力经济而言是诱骗用户的时间。
如今,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现有经济的增加就建立在对时间的攫取上。
人工智能(媒介即讯息):数字产业常左右我们的意志,通过告诉我们什么最好,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
数字平台为规避行业规范拒绝承认自己是媒体,却照搬了新闻媒体的商业模式(即广告)。
所谓广告,即“攫取人们注意力的工业化手段”。
数字工具促使我们一心多用,诱拐我们本来用于其他事务上的时间。
对感官的刺激已经超过网络,延伸到了生活之中——毕竟所有行业都想争夺用户的时间份额。
未饥而食,未渴而饮,我们已经没空培养欲望了。
大型网络平台所覆盖的主题并不仅限于信息,它们逐渐构建起用户的整体语境,即他与现实的关系。
菲利普·迪克:虚拟现实的轰炸最终会造就不真实的人,这些人就跟他们周围的数据一样虚假。假的现实会产生假的人,“假人”又会造出假的现实卖给其他人,把后者也变成造假者,导致世界变成一个超大号的迪士尼乐园。
波兹曼的预言并不完整:娱乐化的信息大潮不是偶然蔓延,而是掠夺者经济刻意为之。
奥威尔笔下的世界通过经济手段回归了。
每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进入了赫胥黎的世界。
自人类有沟通起,操纵便存在了。
网络空间是一个允许所有人都发声的地方,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以同样的频率发声,这种不平等造就了一种不对称:越是言之凿凿、活跃的声音,就越有优势。
根据“邓宁-克鲁格效应”,人越无知,就越言之凿凿,也就越喜欢在数字网络的失衡结构中,大放厥词。
未来还会涌现出比智能手机更隐蔽的工具。
断网成为一种公共卫生需求。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