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述了美国犯罪学家朗尼·阿森斯的学术生涯和研究成果,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阿森斯在犯罪学领域的定性研究方面的执着。尽管他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未能获得终身教职。然而,他仍然不断追求研究。这本书提及了阿森斯的定性研究方法,对我之前学过的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在我进行定性研究时,我经常怀疑自己的研究是否具有意义:样本数量太少,文本数量太多,而且过于枯燥。除了自娱自乐,这些研究真的有意义吗?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了对这些疑虑的回答。
另一个重要思考的问题是有关暴力犯罪形成的过程,是否存在“天生罪犯”的理论。阿森斯认为,暴力罪犯经历了必然的过程,即“暴力化”:从暴虐化、进入交战状态、到暴力表现和恨意。例如,暴虐化阶段包括个人在早期生活中受到暴力伤害的经历(通常是家庭暴力),目睹亲密人遭受暴力伤害的恐惧经历,以及被教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经历。此后的三个阶段包括个体转向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决策过程,通过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来获得名望,并最终在受到微小侵犯或挑衅时选择使用不成比例的暴力犯罪。这个理论与我阅读过的许多罪案记录分析相吻合。此外,很多罪犯在接受问询时并不会涉及与他们早期经历无关的问题,比如是否曾经受到过严重伤害。阅读过程中,我意识到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一种犯罪类型,它更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暴力传承渠道。相比日常所接触到的家庭暴力和日常交流中的暴力教唆,社区、学校和各种社群中的反暴力宣传仍然非常缺乏。
阅读完后,我回想起了吴谢宇的“暴虐化”过程。大多数网络罪案分析都给罪犯的“犯罪动机”贴上标签化、浪漫化和神秘化的描述,例如基因、性压抑、心理变态等,但却没有回答他们为什么选择使用“暴力”而不是其他手段来解决问题。我也非常赞同阿森斯的观点,如果没有经历过“暴虐化”的具体体验过程,将暴力当作一种抽象的解决方案,能够做出选择和实施的人应该非常稀少,几乎可以说是个别案例。
总之,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美国犯罪学家朗尼·阿森斯的学术生涯和研究成果,尤其强调了他在定性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定性研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暴力犯罪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后感受到了家庭暴力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承,也认识到社区、学校和各种社群在反对暴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我也对通过研究暴力犯罪的原因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