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具备传统中国美术基础和新兴西方学术训练的背景。这使得他能够以新的视角提炼和总结中国艺术发展的特点。他的美术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跨学科视角、视觉分析和文化批评三个方面。其中,他特别关注美术史个案研究中"空间"的潜力和功能,在视觉分析中以场景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建筑和图像程序的方法解释空间中建筑构成、物品陈列以及绘画位置之间的内在逻辑。巫鸿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只注重图像形式的、以单独图像为研究对象的传统美术史研究方法,通过采用"中层研究"方法并强调将"美术"还原到历史整体的"原境"中,从整体性视角思考作品原本的功能与意义。
《黄泉下的美术》是一本关于墓葬美术的宏观叙事型著作,也是对巫鸿墓葬美术研究的总结性专著。巫鸿通过大量的考古发掘所带来的墓葬美术新材料,深切感受中国墓葬文化的悠久传统和独特价值,积极展开关于墓葬美术的开拓性研究,并倡导将墓葬美术作为中国美术史的一个亚学科。在《黄泉下的美术》中,巫鸿从整体的视角关注构成中国墓葬传统的关键性因素,通过空间性、物质性和时间性三个线索,对多个墓葬案例展开解析,把握灵魂存在状态及其时空运动轨迹,呈现古人的生死观念史和丧葬实践史。
巫鸿在《黄泉下的美术》中提出的"图像程序"理论是整本书重要的理论基础。他将墓葬整体视为一个"图像程序",观察墓室壁画和器物之间的联系,并清晰地阐明了不同历史原境下古人的生死观念。这一"图像程序"作为一个框架性概念,对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叛与重构。墓葬壁画研究从原先的单一的"图像志"考证跨越到群组画面之间的排列逻辑分析,各种随葬器物与图像被放在"整体"的"程序"中进行阐释,真正打破了图像、实物与原境之间的界限。墓葬美术的研究从原先以研究"物"为主的"外部空间"到以研究"人"为主的"内部空间",即通过墓葬设计者和死者灵魂的视角,研究墓葬艺术所反映出的"人"的思念观念。墓葬壁画的研究不仅基于美术史研究方法,还引入了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等研究方法,使得墓葬美术的研究方法更加多元。
巫鸿在《黄泉下的美术》中提出的"图像程序"理论影响深远。在与石窟、墓葬、寺庙等空间相关的美术史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图像程序"的概念进行整体性研究,美术史教学方法也开始改变,不再只以单件艺术品为讲述对象。此外,"图像程序"概念对考古报告写作、博物馆展陈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然而,《黄泉下的美术》中关于"图像程序"的讨论可能存在一些微小瑕疵。巫鸿在论述具体墓葬时,有时会因想象力过于丰富而导致材料不够准确、证据略有不足。这可能与当时考古技术的限制以及巫鸿急于建构一个墓葬美术系统的思路有关。因此,关于具体墓葬的部分论述目前在学术上仍有讨论的空间,读者需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书中的内容。
总之,《黄泉下的美术》中的"图像程序"理论为美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在观看某一空间中的艺术作品时,可以尝试用整体的视角观察这个空间内壁画或器物之间的程序,获得整体把握后,再运用其他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才可能更接近其原本的含义。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考古学方法论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性。在学科交融的大背景下,美术史专业的学生可以尝试学习考古学知识,并将其与美术史研究相结合,这样我们的学术道路才能更进一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