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闻是国际著名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学家,他在中国绘画史方法的建立、理论的实践和研究的推动上,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方闻致力以“风格分析”的方法来解决中国古代书画的断代问题,他为1984年普林斯顿大学“心印”中国书画大展编写的展览图录《心印》正是他运用“形式分析法”的经典著作之一。
《心印》中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画传统,包括似与不似、隐逸行为、个人主义与怪癖,以及正统与演变等方面。同时,方闻强调书画作品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这是全书的指导思想。
在第一章中,方闻观察了从唐以前到元代早起的山水画图像,并指出了中国山水画结构上出现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唐至五代末期,画面基本构图是由前中后三个相互割裂的层次相重叠而构成的,且前中后三个层次所提示的地面透视并不统一。第二个阶段是两宋期间,山水画已经能用墨染和烟云统一画面中的各个序列,但在空间处理上仍然没有描述出真实的地面。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末年至元时期,此时的山水画已经出现了连续的地面,各个要素被更成熟的笔墨技巧融汇成一个视觉上更可靠的整体。
方闻在《心印》中运用了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法,并结合了库布勒的形象序列和连锁解法。这使得他的研究避免了传统“望气派”只凭直觉经验的鉴定方法,并修正了西方风格分析没有考虑摹本与伪作的缺点。他的研究方法可以被看作是重构画史的一种方式,揭示了画面中的形式关系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一般规律,为山水画的“视觉历史”提供了科学化的途径。
然而,《心印》最初的受众大多是欧美人,所以在一些概念上使用了易于欧美人接受的词汇,如“写实”、“透视”等。但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古典绘画在空间问题上有着根本差异,这是在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此外,方闻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他根据预设的观点选择性处理了论述材料,有一些未必符合“三阶段”理论框架的材料被忽视了。同时,不同画家群体拥有不同的传统,在处理图像时可能存在系统性的差别。另外,古代中国的绘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方绘画的视象结构很可能是不同的。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心印》中“同一时代享有同一视象结构”的预设观点,要思考同一时代群体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内在多样性。
总而言之,方闻的《心印》为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开启了门户,并建立起了科学化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注意其中部分材料已经被考古发现所更新,并且需要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来解决非主体时代风格的鉴定问题。作为学生,我们要尊重前辈的学术成果,同时也要积累图像视觉经验,培养联想能力,并结合历史记录、文献材料以及文化、政治、社会、思想等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的研究。只有这样,中国山水画的研究才能不断进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