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似乎有点偏高了,我会打7.6这样的分数。难度和水平大概在本科生课堂《存在主义导论》讲稿的上下浮动。本书澄清了一些容易导致误解的概念,开头第一节整理了各国知名存在主义者及其流派,思想溯源,这一部分值得一读。后面提到帕斯卡的时候也有值得一提之处,不过对各家思想的把握不够深刻,缺乏精微的分析,同时反思和对话的部分也较为欠缺。可能这与作者是美国人有一定关系,当时美国可能更多地盛行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所以在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对话和抗争方面有所不足。
借用松鼠狸的三角理论,存在主义精神的三个维度——爱、死亡和疯狂都是非理性的,因为它们太过于热爱生命而拒绝理性,因此与死亡距离太近,甚至会陷入疯狂。我不会质疑尼采、克尔凯郭尔和萨特对于爱的理解,现在回过头来看理性。本书对理性的批判最后消散在笼统和不切实际的理性之中,官僚技术、掌控欲望、沉沦日常都被归类为理性,然而普通人的生活恰恰是无意识、非理性和缺乏反思的(当然还缺乏爱)。
不过,无论是在热情洋溢的爱、生死交织的境地,还是疯狂纷扰的时刻,始终存在一种清明纯真的眼光,即所谓孩子般的天真哲学。这种眼光既不是衰落的僵化,也不是以权力控制他人和臣服金钱为目的的腐朽。这种理性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和惊奇感,通过持续观察、探索和质疑而产生。它不断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追寻的目光过滤了一切干扰,使所谓的终极的缺失、无根性和虚无深渊变得不堪一击。这可以说是海德格尔的“如其所是的爱与在”吗?就个人而言,我认为我会和胡塞尔达成共识——不知道当全情投入的时候在做什么,不过经过一番反思,那种状态可能就是在爱的状态下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