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探讨了文学批评的入门问题,但同时也揭示了其中的理论缺陷。作者对哲学观点的理解存在偏差,特别是认为哲学家不关注人的日常生活,这一观点十分荒谬。然而,尽管有这些缺陷,这本书的可取之处仍然超过了理论缺陷。作者是一位文学博士,而非哲学博士,因此这些理论缺陷可以理解。
书中第一讲探讨了文学如何涉及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结构化感知世界的先验直观形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人们的经验就无法成为可能。任何事物的发生都必须有时间和空间的质料说明了作者对于海德格尔反对非本真生活的观点的误解。作者错误地认为海德格尔认为日常生活导致人的沉沦,实际上海德格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人与他人共存的一种方式,其并非消极的。哲学家重视日常生活,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人的福祉。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也是为此而写的。
第三讲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善导致了恶的产生。作者认为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过高,导致人们变得虚伪和邪恶。尼采更进一步指出,历史上由强者制定规则的强者历史,让弱者去服从。这一观点批判了善的高要求,揭示了道德束缚对于强者而言可摆脱的现实。
第四讲讨论了语言和事物之间的区别,以及无物存在的问题。即使有事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获知;即使我们能获知,我们也无法言说。这一问题涉及到语言的局限性。
第五讲与第二讲类似,也是反对哲学家追求的精神生活。作者强调人不应将外在的价值视为自己的价值,而应该通过内在生成价值。然而,作者未详细说明如何生成价值。
第六讲再次强调了小说无法真实还原生活的问题。一些学生认为小说比生活只有万分之一要好,这一观点非常匪夷所思,尤其是这是中文系的学生说出的话。
第七讲探讨了衰老带来的不体面的生活。衰老被描述为一场大屠杀,它否定了人的价值。
第八讲指出宇宙的尽头是语言。语言是宇宙存在的界限。
第九讲探讨了自我的问题。作者对自我持有排斥态度,这使人质疑作者是否真的阅读过哲学文本。此外,作者由年轻时支持自我的观点转变为认为与他人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我。
第十讲讨论了小说与戏剧和绘画的区别。小说能够表达人物的内心想法,并通过使用比喻强调其人为性和反客观性。
第十一讲主要探讨了由情感导致的自我不自知和自欺。作者没有详细讨论自我如何生成。
最后,第十二讲讨论了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总之,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理论缺陷,但其中的思考和见解仍然具有一定的深度。作者对哲学观点的理解可能有所偏差,特别是对于日常生活和自我的问题。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然对文学批评的入门问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