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听之信之不加思考,最后人云亦云不辨真假,我们都不承认自己是这样的人,但现实中这样的人其实挺多,根源就在于不会思考。
我们总以为思考是天生就会的本能,但其实思考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获得的技能。
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博士合著的这本《批判性思维入门:30天学会独立思考》,就是一本从批判性思维出发,阐述了思考重要性,并指导你如何学会思考的生活指南。
思考,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际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人生的技能,有时候不加辨别思考就获得的信息甚至可能与原意相去甚远,就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可能也和我们所以为的不一样。
一、性善论 自古以来,性善论和性恶论一直争论不休。从春秋战国争论到现在,双方各有拥趸,且都认为自己很正确。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从人性向善出发,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所以要施行“不忍人之政”(仁政)。 这是性善论的开始——人性向善,但后来人通常简单地认为是人性本善,人天生为善,所以没有天生的恶人,都是可以改好的。
二、性恶论 近些年随着一些新闻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人说“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或者认为有天生恶人,无法改变。在这些评论中,很多人还要加上一句人性本恶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但其实性恶论,也不是简单的一句人性本恶。荀子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不分君子小人,而仁义是后天教化而得,而不是天生的。这看起来和印象中的性恶论是不是不太一样
三、所谓人性 相较于简单地划分性善或者性恶,我更愿意相信,人性没有善恶之分,而仅只是趋利避害的本能,饿了要吃东西、渴了要喝水,就是这么自然。所谓的善恶是非都是后天形成的意识,这世上没有天生的恶人,更没有天生的善人,而是在人生之初,ta所处的环境给了ta什么样的熏陶,注定了ta以后是什么样的人。你看,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性本善、性本恶,仅从字面去看,可能和原意差了十万八千里。而只有思考,去深究其背后的真意,你才会发现这其中有很多可以延伸探讨的空间,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定论。理越辩越明,但人有时候并不是越学越聪明,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在思考中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可思考这个技能应该怎么训练呢不如从这本《批判性思维入门:30天学会独立思考》中的30天计划开始,每天一个关注点,看看一个月后的我们和现在相比有没有进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