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翻译界的一些旧事,它们揭示了一些佚名、假名、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文章原本是博客上的内容,它们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不过无法发表在正式的学术期刊上。博客还在继续更新,以往还有很多文章没有被收录在本书中,这些文章都非常有趣。
例如,文章提到了一本名为《荒漠甘泉》的书,其实它是专门为某个人写的,和市场上大家看到的版本完全不同。另外,《南海血书》这本书被列入了课本,但其实它并不是翻译作品,而是创作伪称译著。
在文章中,作者也揭示了某些作者的真实身份,内容令人惊讶。另外,豆瓣上也可以找到殷海光的《到奴役之路》,而译者的批注竟然比原文还多。还有一本名为《推销员之死》的热销版本,比较一下就能知道是否有问题,英千里和英若诚父子真是截然不同,让人深感唏嘘。
文章还提到林纡版莎士比亚,它在当时的背景下使用了文言文进行翻译,因此翻译过来特别像中国古代的宫廷剧,没有任何违和感。另外,江户川乱步这个笔名是从爱伦坡那里改来的,而鲁邦三世则是亚森罗苹的孙子,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
关于林语堂的书,有的是中文原创,也有的是英文原创,大部分时间都忽视了英转译中的译者,习惯性地认为都是他自己写的,也是他自己翻译的。事实上,他本人既有中译英的作品,也有半写半译的作品,但他绝对不会亲自翻译英译中。例如,《京华烟云》这本书是由郁达夫翻译的,后来郁达夫被暗杀,翻译工作没有完成。之后,郁达夫的儿子郁飞接手完成了剩余的工作,好不容易还清了50年的稿债。可惜父子两人的翻译水平相差太大,从连载的片段来看,郁达夫的“泛思”译本更加简洁优雅,包括目前流传的几个译本也都明显不及。而郑、应所翻译的版本,林语堂专门点名批评过,并写了一篇文章进行批评。
另外,文章还提到了《罪与罚》的译者耿济之,他的翻译手稿在战争中被炸毁了。后来,在台湾出现了耿济之的译本,但实际上它是汪炳琨的译本。汪炳琨的版本在1936年由上海启明书局出版,但在1949年,启明书局老板将译者的名字省去,重新在台湾的启明书店发行该书。后来,汪炳琨被捕并因叛乱罪被起诉,台湾的启明书店成为各个大型出版商的免费种子库。因此,流通的版本实际上是汪炳琨的译本。在豆瓣上查了几十本书,终于发现了三联版《罪与罚》的译者是汪炳琨,而99读书人所写的原译者是耿济之,这就是文章中提到的发现和重译的事情了(文章中提到陈逸的翻译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作者无意拿出来对比一下)。
最后,文章提到了两个钟宪民,他们都是翻译者,但他们的信息都不完整。一个是翻译者钟宪民,另一个是财政工作的钟宪民,后者的下落不明。钟宪民的儿子手握复印的任命状,满怀希望,试图找到关于父亲的一些信息,但却发现有两个钟宪民,他们的任职时间相似,只是所属部门不同。他们的生平都笼罩在迷雾中。九十多岁的钟先生至今仍未找到有关父亲的消息,他拥有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整个文章重点讨论了戒严时期翻译出版的混乱情况,这些努力成果往往因为政治原因或其他原因而被忽视、转移或消失。这些翻译者甚至没有表露自己的立场,只是呆在这片土地上就是错误的。更令人遗憾的是,戒严结束后,这些翻译者应有的署名也没有恢复正常,对于这一代翻译者来说,他们真是不幸。
实际上,与作者相比,翻译者的信息往往更难找到,不管是在哪个时期。对于这些版本的出版时间和译者信息,有时候我们想找也找不到,特别是当翻译者使用“编译所”或其他共用译者名字时,个人更加隐匿无踪。
好的翻译让人赏心悦目,它们打破了与作者语言的障碍,译者的名字就像是商标,是人们信赖的保证。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我们希望他们被看到,我们希望他们获得应有的待遇。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