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上学的时候有门文学的选修课,课程作业是选一位大家写论文。我们老师最喜欢鲁迅,写鲁迅必得高分是坊间流传的论断,但是我学分绩本来就在谷底,不在乎这种东西,看了一圈还是打算写汪曾祺。
于是在庆总歇斯底里摔杯子之前从当当上买了打折款,上课摸鱼期间终于能囫囵吞枣看点纸质版的东西。我同学还很欣慰,说电子设备荼毒青少年浪潮暂缓。
作业从篇局美学写到笔触心怀瞎分析一通,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这种抄来的小词一句一句的。凑足五千字,作业唰一提交,后面再没翻开过书。
看这些名家作品最容易有的体会就是共情,有表达欲的人比共情多往前走一步,衍生出焦虑感,焦虑所在就是深深感觉到什么叫“我想说的话前人们都说过了”。
后面的人再怎么玩得花也越不过前辈们去,太白梦游天姥,苏子大江东去,从此人间再无值得寄情的山水。意向永远古老,创作陈陈相因,高山仰止,止步不前。后人笔耕不辍,只能说挺勇敢的吧。
当然这是比较悲观的看法。青春版《牡丹亭》来我们学校巡演,开场前简单访谈白先勇,白先勇也提到这种心态,他说没关系,人性不尽,所以文学不尽。
这也很好理解,人生百态,各有因果各与命搏,三重境界里面也能再分出个五六七八小标题,每一条河都随机奔腾。更重要的是,根骨清奇者大隐隐于市,才华从不曾枯涸,大道蒸蒸日上,只是门槛越来越高,人们望洋兴叹,说一代不如一代,那才是扯淡。
再然后没看几篇文章就结课了,我艰难毕业,按部就班工作,这时恍然大悟,人间草木和四方食事有什么好的,钱才是最好的。几年搬来搬去换了几个地方,能躺着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我见书上尘土层层叠叠,它们见我磕磕绊绊。
我有长达几年的时间无法阅读除了网文之外的严肃文学,只能看色彩丰富的电影、剧和短视频。一看看一宿,黑眼圈耷拉到下巴,又爽又后悔。之所以就这样还每次都带着几本书,无非是附庸风雅,假装自己并非一个纯粹的文盲,并且怀有总有一天重新阅读的幻想。
今年上半年出差,在一个小图书馆等人,吃得多睡得少,无聊,压力,总之精神状态算不上优良,从架子上非常有限的几排书里挑挑拣拣,又把汪曾祺的书借出来。
感觉很神奇,人的喜好是很稳定的,会反复很多次重新爱上什么东西。
这本书可以算作我自己尝试恢复阅读的第一阶段,每次只能读一刻钟左右,好在总算终于可以稍作休息之后再次拿起书来阅读。
这个选择很成功,因为本身作品明白晓畅,活色生香,人世风情千种,节令风物鲜美,音韵和谐,十分好读。加之篇章漫谈花鸟鱼虫、瓜果木蔬,西南联大一路行至京城,内容不算高深渺远,语言摒弃诘屈聱牙,阅读没有什么门槛,很适合沿着河散步时听一听。
你随便开着什么ap听着这本书,往前慢慢溜达,长堤杨柳堆烟,云与落日都齐整,眼前的水和耳畔的水一起涌动。在遥远的地方,活泼泼一股雪峰融化的山泉水,经山间松林,过石滩望原,灵动不息,清新脱俗,终于经过你的眼眸,然后不疾不徐,再度远走,成云致雨,结露为霜,融入这浩荡天地。
第二个阶段我看沈从文讲文物那一个系列,这本书也是借出来的。他们师徒俩有很多共同之处。文物嘛,感觉很有历史,凝结漫长的时间,安静,讨人喜欢。器以载道,但瓶瓶罐罐和奇怪的图腾又不会过于高雅,仰仗民间智慧和一双熟练的手,并非叫人高攀不起。
第三个阶段还没开始又告终,我去干了别的。明年再开始吧,宽以律己!
去年我看豆瓣影音的总结,发现个人选择体现出我喜欢那种“规范”的才华。汪曾祺当然属于这种“规范”,从知人论世那一套讲,他是传统的文人,讲儒家中正平和的,纵使颠沛流离,到底在乱流下保得平安,所以比拟《诗》《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规避直白的痛感,也不会过于尖刻。但在这种文人气息之外,用体己和坦率的姿态,写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也生动传神,这种“亲民”对文人小品是很难得的。
如果再让我对本次提交一篇作业的话,我也能ctrlc+v写够五千字,但是那些体会都是假的,都是别的嘴巴评论过的话,我真正的体会是:我操了,怎么这么好。
就这么一句卧槽,还是带脏话的感叹。
uu们,这就是没文化的人遇到文化冲击时发出最朴素的呼声,我有心做点笔记,但是手边连个本都莫得,作罢。我怀疑很久之会我根本不记得汪曾祺写了什么,只记得我读到作品时的震惊和想要留住什么却竹篮打水的怅然若失。
以上都是乱讲,我连汪曾祺的戏剧都没看过,充其量算路好而已。但是但凡读千字以上就可以发现,他的书很适合做复健,推荐给精神状态不佳的朋友们,功德一件。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