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堂拆书会中听来的拆书之前没有读过。平均主义里的平均应该翻译成common,而不是average,或者arithmeticmean或者geometricmean,所以《平均的终结》其实更好的翻译是《不走寻常路》。另外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说的是选择上的不走寻常路,主要专注人生和职场的选择。“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若干年前某领导人亲自指示的,当把人看成要解决的问题时,这句话完美总结了这本书。
应该说,平均主义不全是坏事。common的意思是其中的大部分建议在大多数时候对大部分人都是适用的。不假思索的直接采纳可以让事情迅速启动,得出不会太差的,或者说标准的结果。但问题在于,如果因为要跟身边的人比进度,那会越来越多的面对标准化的意见直接采纳不去思考,这样当真正适配个体的,可以大幅优化的方案出现的时候,你就不能意识到~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你的眼里已经容不下你自己的独特之处了。
如果把人生划分成一个里程碑,那每个人都一样:出生->死亡,如果划分多几个,出生,成熟,退休,死亡,那就会开始出现差异。比如有些人永远不成熟,活了大半辈子还是个巨婴,有些人永远不退休,到死都在辛苦忙碌而活,有些人一开始就退休了,每天做的都是让自己欢欣鼓舞的事,再往下划分,那不一样的就更多了,细化到比如上手一个新技能,追到另一半,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等等,那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路径。走其他路径当然也可以出结果,只是如果不适合你也许事倍功半而已,并且结果不那么好的话,也会影响之后旅程中对这个结果有依赖的部分。
自己的人生,还是需要把控在自己手里~回想一下,过去基本上无时无刻不被平均主义影响,只要有别人给我提供意见的地方。
从什么都需要父母提供意见,甚至深度指导要怎么做开始,到后来父母逐渐意识到我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我会决定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之类的开始逐渐放手。从最基本的作息时间,到按时完成作业,到时候要加入少先队,共青团等等。学校老师,乃至工作后的老板,基本都是在用标准值对你设预期,在不符合预期的时候也很少深入复盘看看你为什么表现不一样。
父母的影响小了,但身边时不时会冒出来好为人师的,人生旅途上的路人。比如刚介绍对象的会跟你说怎么选对象,标准也是标准值;房产经纪会告诉你先买自住房再买投资房;等等。
小时候会感觉是一种控制,我做什么,怎么做都要你管!比如拿筷子的姿势父母教我的就特别难,看别的小朋友都用将就省力的办法一下就掌握的很好,直到我没怎么练习就拿到了学校游园会夹玻珠比赛的冠军,就感受到前辈不断总结沉淀的最佳实践,其实也有可取之处。我其实从小就展现出对所有事都喜欢问为什么,搞清楚了再执行的习惯。比如我曾花好长时间去思考写字,拿老师教的字一个一个复盘,为什么是从上到下,为什么是从左到右,为什么横折弯钩要一笔写完不能分阶段提交等等经过不知道多久才同意,基于给定的字形这么写是最多快好省的办法。那为什么那字就要长那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
就感觉如果有人愿意跟你说最佳实践,也是在关心你,但是慢慢的随着逐渐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依赖的条件越来越复杂,个性化方案跟标准化方案给出的结果也会越来越大,甚至有很多问题就没有最佳实践,完全看你能不能提交而已。这时候如果你已经习惯于对别人提供的标准化意见拿来就用,不习惯自行思考,那就会一直陷入惯性的漩涡或者说习惯性采纳即便结果不好但看完过程大多数人都表示理解不会责怪你的那套方案,很难做出最优方案。人们为了不被责怪做事,而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到最好做事,这是我最害怕陷入的局部最优解之一。
应该被优化的地方我自己也在用,就是每次给别人意见的时候,带上情景词。比如如果我在你现在这个处境,我会怎么怎么做,让人清醒意识到我提供的建议只是适配我的情况,以及基于我的情况如何倒推出这样的方案,暗示对方也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倒推方案,同时也给出一套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方案。类似的情景词还有,如果不考虑X,Y,Z,人们一般会……这里有一个类似的案例也许对你有帮助……跟祈使句命令语气,或者你应该你必须等等不容置疑的语气比,以上这些都能提醒对方要独立思考。相对应的可以参考很多广告用语:都2023年了你还在用X如果你想一秒提升颜值一定要下Yapp,信息时代你怎么能不试试Z祈使语气,反诘语气,都带有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potentialobligation刻意的驱使你遵从指引舍弃自我判断。
而每次听到一个方案,不论来源,我总会习惯性的问你这方案需要什么前提假定吗需要什么外部条件配合吗为什么是行得通的能量化你的理由吗有成功案例吗等等。问清楚以后才决定有多少是我能听的,哪些部分是可以直接采纳的~
希望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人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