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斯,被德国《时代周刊》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2位思想家之一”,尽管在国内的译介很少,但她的作品却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韩炳哲在他的著作《爱欲之死》中多次引用了易洛斯的著作,例如《爱,为什么痛》和《消费浪漫》。而易洛斯的第二本简体中文版《冷亲密》也希望由浦睿继续翻译出版。人们对她的作品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她可能会成为出版界的又一位重要思想家,类似于上野千鹤子一样,希望她能够在国内出版界占据先机。
易洛斯的核心概念是“情感资本主义”,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中,亲密关系被理性化,情感和经济之间相互影响,情感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她的研究案例主要集中在美国,探讨了情感如何在经济体系中发挥作用。
为了理解易洛斯的观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历程。1909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克拉克大学进行了一系列讲学,将“精神病”这个概念引入了日常生活中,从而开启了美国文化的疗愈性叙事。
在企业管理方面,资本家最先将心理学应用到了企业内部。他们通过与员工的谈话,营造出一种员工被尊重和公平对待的氛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而在家庭生活中,心理学的介入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中兴起的。激进的女性主义运动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为基础,追求性解放。
易洛斯认为精神分析和心理学成为了咨询行业的金矿。然而,弗洛伊德本人对心理治疗的效果并不乐观,他认为社会现实和阶层的存在可能导致许多人无法被治愈。这也导致了美国的心理学相关行业逐渐对弗洛伊德的流派失去兴趣。于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叙事应运而生,认为人的本质是健康的,而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导致了扭曲,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这些问题,并追求健康的自我。
然而,易洛斯对此表示担忧,她认为心理学将“病态”范围扩大化,心理治疗中的回忆过程也可能参与了一部分建构工作,同时也带来了痛苦。她并不否认心理咨询的作用,但担心这种叙事将情感分门别类,影响了社会等级和秩序的建构。她试图打破心理咨询行业中的泡沫。
易洛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她从情感的角度诠释了现代性。尽管情感在经典社会学中也有所提及,但从未得到如此重视。我认为这部分得益于作者的女性视角。她没有以“女性主义”之名行事,却一直在关注与推动女性主义的议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