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具有格竹一般“格”哲学风格的哲学家。他的生平故事令人震撼:他出身优渥,有着犹太血统,但家教极严,有三位兄长自杀,而他自己也有这样的倾向。为了将自己的能量尽可能用在创造性思维上,他放弃了丰厚的家产,过着高度自律的生活。这样的生平经历,有些让人想起奥本海默。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主要有两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逻辑哲学论》是他生前唯一出版的著作,被视为语言哲学发展的引导之作。这本书由大量的笔记摘录组成,是一本“金句”集合,或者说是语录。而《哲学研究》则更为详细地描述和解释了一些观点,但整体上也是由很多短篇章节组成,这些章节之间并不强调彼此的联系,也没有明显的递进。维特根斯坦在自序中表示,他曾经尝试过将这些章节以完整的结构和顺序组织起来,但最终失败了,并放弃了这个尝试,他认为以“散而不乱”的方式呈现更为适合。
在M.麦金的导读中,对《逻辑哲学论》的解读以及维特根斯坦的思维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读的篇幅比原作更长,这或许是因为原作篇幅较短,给了导读者更多的空间进行解读。维特根斯坦的思维方式让人联想起王阳明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王阳明为了领悟圣人之理而格竹子七天七夜,而维特根斯坦则以同样微观的方式“格”日常生活中人们已习以为常的思维、动作和喻意。然而,很多事情在经过深究后,就会暴露出无穷的问题存在。
在导读的第一章《风格与方法》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哲学难量应该完全消失”一节。导读作者不仅比较了安斯康姆、哈克和舒尔特等不同英译本的差异,同时这一节引发了人们对维特根斯坦曾自称所有哲学问题已得到解决的思考。然而,在后来的交谈和自省中,他发现了自己之前的谬误,并在《哲学研究》中进行了修正。《哲学研究》的章节没有像《逻辑哲学论》中那样使用小数进行分段,而是使用整数进行分割。
另外,在第五章《内在与外在》中提到的“疼痛与疼痛行为”等观点,让人感到深深的共鸣。然而,另一方面,这也证明了人类之间共情的困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章《维特根斯坦对奥古斯丁的批判》。在学术研究中,对待古代学说时,不能简单地泥古,或者只是加以解释和考证,而是需要具备批判精神。这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我们这里依然是一个困扰人们的难题。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入的内涵,他通过格竹一般的思维方式,探索着人类思维中已习以为常的观念和问题。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通过对他的导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索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并从中获得启发和启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