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当年读《道德经》还是要追溯到高中时代,那时的自己简直算得上“求知若渴”,甚至往往把生活的饭费都用来买旧书——因为新书太贵了!有那么一段时间对古文特别上瘾,尤其对经典的四书五经着迷,于是就慢慢的买了《论语》、《道德经》、《庄子》、《荀子》、《易经》……,都是如下图这样的复古的版本。
当时,是先从《论语》读起的,那时对于少不更事、不谙世事我的来说,《论语》里建立起来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伦理秩序让我立即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哲学归宿。这是中华民族对儒家的亲和性,几千年的濡染浸入民族骨髓中的。
如果说儒家给出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一个君子”,典型的是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君子比小人难做的多,历数历代的君子——战国四君子、竹林七贤、戊戌六君子——实在寥寥。还有一个更实在的因素,作小人比君子更能获得实惠。还有一个更实在的问题,就是大部分人在和平年代注定都只能做平凡的人,那么这些向外建功立业为主导的哲学是很难给予慰藉的。于是,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就肩负起了抚慰众生的任务——普渡众生和长生升仙。
接着我就读了《道德经》,感觉拘束的君子的正襟危坐可以放下了,可以更实在的做一个人,甚至对现实多了一份理解和从容,甚至对尘世多了一份热爱和坦荡,对众生多了一份同情和怜惜(天地不仁以,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之后,很多年不曾拿起过这本古老而朴素的中华古典哲学著作。非因悟道,实为沉浮。也是机缘巧合,让我看到这本书(电子版本),出于对《金刚经说什么》的良好印象(书名类似),决定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虽然不厚,但上下班的乘坐地铁就已经看完了。尽管对我来说,其中超出我原来理解的范围并不多,甚至有些解释我不认同。然而,这本书尝试考据一些字词,深究一些背景,甚至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还是对我有所启发。
首先,作者明确了这本书是老子写给统治者的。如果细想成书背景,确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时能读书识字的人都是士大夫或者统治者,普通人是没有学习文字的机会。如此说来,《道德经》的受众是统治阶层。
其次,设身处地的想象,几百年的诸侯征伐,连年战争,生灵涂炭,满地疮痍,老子很可能厌世西出函谷关,寻找一方净土度过余生。对一个可以翻阅上千历史的图书管理员来说,这个推理在几百年后也许并不过分。至于函谷关尹喜挽留,老子遗书《道德经》警醒统治者,并骑牛而去。
秋天来了,再不读书,树叶黄落堪拾,空叹雪映西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