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曾经在自己的栏目中谈到读书,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自然,但往往不读书的人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多了不得的事情。如果读书成了一种运动,那么只能说是一种悲哀。
实际上,书籍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不仅是文字内容上的,也是物质形式上的。《唯有书籍》一书从书的物质角度阐述了人与书相互影响的方式,探讨书以及书籍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建立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影响我们一生的方式。在宏观层面上,书籍也塑造了文化机构、社会和国家。面对科技带来的改变,实体书又将如何应对,在妥协和坚守中又将带来哪些改变。
虽然通常谈到书籍,我们更关注的是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我们既可以独自咀嚼,也期待一些灵魂共振的交流。但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极力赞颂了书籍所能带来的好处,它是除了阅读体验本身之外的名利身份地位的塑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则更是将读书的功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书籍作为实物,其存在的社会文化功能却经常被忽视。“书的价值远远超出它们所包含的文字或图像。”很多人会把读书看作一件神圣的事情,会莫名冒出一种崇拜感或者优越感,但其实并不必要。如作者所言,如果我们没有忽略书作为实体的存在形态,就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书是一种工具,是一个叙事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
这个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你经常带一本书和你经常带一把钳子,大概率就会表明你的不同身份。书出现在不同地方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旅游景点的宣传册、酒店大堂等候区的商务杂志、咖啡厅的休闲时尚杂志、图书馆的正规出版物,以及个人家里的私藏书籍等等,每个地方都限制着书籍出现的类型,并且吸引着不同的人前去。
在重庆,有一个回收二手书的网红打卡点,那些破旧的书籍堆在一间窄小的铺面里,显得古老文艺又时尚,不管是否爱读书,都愿前去凹一把文艺造型。也有真正爱书之人想去那里淘个宝,说不定就能找到一些久远的绝版书,或者一些很有年代感的经典书,或者唤起回忆的怀旧书。
同时,把书另作他用也是一种消费方式。比如,旅行作家帕特里克·莱斯·弗摩尔把书变成了一种归档系统;西西里的贵族作家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把一封透露尚未发表作品的人物原型信件夹进海量私人藏书中,过了四十七年才重见天日。
这让我想起今年初过年时节回老家翻旧书的情形,在一本装帧安全厚实的书里翻到一个信封,信封里竟然还有现金,真是个惊喜。这不就印证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吗,名副其实。
当我们看到书籍作为实物的时候,还可以获得除了阅读之外的体验。比如,图书漂流活动、图书盲盒开箱、图书作为礼物送人、图书作为装饰品等等,在这些与书有关的经历中,隐藏着个人喜好、情绪价值以及社交礼仪。书籍的存在,在这些经历中,是一种安心而笃定的信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