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人情关系的社会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提到人情往来时常常带有一些厌倦和鄙夷的态度。他们自认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获得了今天的成就和经验。对于我这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张力。威利在渴望着人情关系,而这却恰恰是我所厌烦的部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别扭感。这本书是关于“美国梦”破碎的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威利是在美国梦被广泛认可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他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因此对自己的失败无法接受。他生活在一种巨大的割裂感中,反复地反思并寻求指引:是不是自己努力的方向出了问题?他期待着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从未怀疑过自己会成功,也从未怀疑过儿子们会成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两个儿子也成为了善于装腔作势、看起来得体又成功的人。然而,这些困顿的儿子们也陷入了一种不完整的状态。他们钦佩父亲,相信父亲的理论,追求成为风云人物以取悦他人,但同时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也许这就是美国梦的残酷之处。它描绘了一个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获得回报的美好世界,但并没有为这些追求者的未来提供保障。这造成了信徒们对成功的追求和努力的狂热,但却再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他们对自己不再有爱,也不能再爱一个同样平庸的父亲或儿子,只能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虚妄之中。小儿子夸大了自己的职业和魅力,大儿子追逐着不切实际的创业梦想(依赖于一种“他很喜欢我,他肯定会支持我”的妄想),而父亲则沉湎于过去的辉煌。现实是不可接受的,平庸之人是不可接受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甚至无法获得任何情感上的支持(更准确地说是拒绝他人的情感支持),就像威利去找一份每周薪水只有50美元的工作,却不愿意为自己瞧不起的朋友做一份轻松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妄想成为了唯一可以寻求到的精神支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