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两周的时间才读完了《死亡哲学》这本书。书中的前七章讨论了死亡的形而上学问题,但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太过枯燥乏味,主要是关于二元论与唯物主义观点之间的争论。这让我感受到了西方哲学在用词和逻辑教导人们方面的死板和乏味,远不及东方哲理更鲜活和富有乐趣。
有人评论说:“基本上任何哲学问题都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是研究哲学的目标也不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它的重点在于对事物的理解和逻辑推理,虽然这种推理不像1+1=2那样绝对严密,但哲学思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也是其中的乐趣所在。”
从这句评论中可以看出,我可能是个逻辑方面废弃的人,感觉到了危机。我觉得死亡已经是对可能拥有的美好的一种丧失,但谢利·卡根的哲学却把这个丧失写得废话连篇,毫无美感。本来可以精炼的几条形而上学的理论,却被写得冗长,行文远不如千年前的苏格拉底通俗而优美。读起来总有一种理科生装文科生的感觉,就像一碗豆腐,时常重复着同样的话语,只告诉你他如何理解死亡。同时还要进行对比论证、最佳论证以及针对论证的反驳等等。一个人怀揣着已认可的观点,却被迫参与辩论,想要公正却又无法做到公正的辩证。既然是导论书,观点本来就无关紧要,应该呈现全面的、客观的观点,让他人去判断和选择,这才是导学中立的态度。但如果已经有标准答案,就很难在论证的过程中做到不偏不倚。
前七章中,唯一的收获是世界的真理是或然的,不断怀疑、提问、思考和论证才是正确的求学观。相信书不如无书,这大概是对前七章内容的一个总结。
由于我先读了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相对于死亡,我更担心衰老带来的丧失,尤其是对自己人生可掌控的自由的丧失。毕竟死了就是死了,那个拥有同一思想、欲望和野心的肉体失去了正常运转的能力(不考虑脑死亡和植物人),死后你没有任何感知,一切都不存在了。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活着时失去了控制自己人生的能力。所以,本书对于死亡的利弊论证对我个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此外,关于自杀的讨论也非常肤浅和基础,吴飞在《浮生取义》中已经有过深度的思考,而巴尔干在《论自杀》一书中也进行了详细且严谨的探讨。所以,本书在这方面的阐述并没有太多阅读的价值。
唯一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生命价值观的讨论。这部分出乎意料地精彩,可以使人更加理性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形成一个更为系统、完整的生命价值理论。整合碎片化的生命概念,将其提升为一个系统的生命价值理论。
总的来说,整本书读起来太枯燥琐碎,废话较多,形而上学部分缺乏精炼的观点和统筹的思维,容易让读者迷失在繁琐的思想实验中,不能完全领会其真谛。对我个人而言,只读生命价值理论部分的讨论就足够了,其他的内容多少有点浪费时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