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参加窦凤晓的诗歌研讨会。对我来说,每一次的文学聚会都是一次深入的探索。这种快乐是自内心深处发出的。首先,能见到许多文学界的同仁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在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有时间聚在一起,因此对他们心心念念却往往得不到实现的愿望,而在这个聚会上可以倾诉开来。其次,不论面对何种文本,当语言词句通过不同作家的组合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面前时,这必将是审美和挑战的同时。审美将带给你内心的欣喜和理性的质疑或思考,而愉悦则源于"它怎么排列原来都可以,什么都可以打乱“我这个姿态像不像一个游击队员怀抱着炸药准备去轰敌人的设施?”我特别喜欢窦凤晓那首诗。我丈夫说:有点像,不过你的精神状态并不像一个视死如归的烈士。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原来庞大的实际可以是空灵的。窦凤晓在这首诗中本来是写一个中年女性去买菜,抱着一棵白菜回家,然后她突然感到,这是多么光荣神圣的一幕,因为她要抱着炸药去炸敌人的军事设施。这个场景充满了使命感。当时我读到这首诗时,内心一下子收紧,然后又感受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滋味。我更倾向于从感性的角度来接触我所遇到的这些语言的排列组合。所以对我来说,读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读窦凤晓的诗也一样,尽管在电脑上阅读时感觉上比较吃力,因为没有纸质书籍那种有温度的感觉。尽管眼睛很辛苦,但既然答应参加这个研讨会,就要通读文本。如果没有通读完,我就不敢确定自己的发言有多少引领性。摆脱了文本去抽象地谈论可以给人一种理论上的引领,但是对于作者来说,可能更希望了解自己的作品能给人带来怎样的文学体验和感受。所以,我想从读窦凤晓的《鹿群穿过森林》这本诗集出发,谈谈我的感性感受。
首先,我觉得窦凤晓的这本诗集不太像一位女性诗人所写的。其中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哲学探索和抽象的形而上学概括,让我感觉与一般女性诗人的创作有很大的不同。诗歌无论属于哪个流派或风格,都应该像万物绽放一样华丽,并带有各自独特的甜蜜和炫耀,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是诗歌最重要的是,在读者内心留下柔软的触觉和深刻的痛感。事实上,我认为窦凤晓的诗集既给人柔软触动的微痒感,又蕴含着深深的伴随着痛苦的绝望感。她的质疑和思辨非常深刻,但决不刻意或僵硬。当她探讨哲学思辨,并探讨语言和事物之间模糊的界限时,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相反,我看到她屡次试图妥协或弥合这种困惑。耿占春老师在序言中写得非常好,特别强调了从文本本身出发。他引用的那句"我想擦亮月亮的积垢,重新变成星星的首领",但我注意到,窦凤晓在这首诗中使用了问号,而不是没有标点的肯定和赞同叹号。在其他几首诗中我也发现,当她无法确定她对某种物象或语言的体验时,她往往使用欲言又止或怀疑追问的方式。因此,我觉得这种困惑恰好弥补了过多涉及深奥哲学的迷幻感。哲学总结来说源于死亡,所以谁又能完全洞悉它的奥秘呢?在这种体系面前,没有人可以说他已经彻底理解了它,解释清楚了它。因为窦凤晓特别巧妙地在这些质疑和坚决要击破的同时,又没有掩饰她实际上是茫然无措的,甚至有些恍惚和迷茫,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惘惘的威胁"。我特别喜欢张爱玲说的那句话:"如果你们从我的书里看到太多的不如意和不圆满,请你们务必原谅我,那是因为在我的思想背景中,一直有着一种惘惘的威胁"。这种"惘惘的威胁",就像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是一种意识到危机却无法辨明,感觉到荒诞却无法抗拒的必然妥协。当这种困惑和质疑与相对坚实的反思相结合时,它拥有了灵性所要求的飞扬、模糊和变幻,同时也要求在使用语言和面对事物时,找到与之和谐相处的立足点,或者是一种堤防。我觉得窦凤晓的诗集给了我这种深刻的感觉,让我心神荡漾。说到底,我认为窦凤晓还是一个女性诗人,男性可能追求顺境,但女性在内心最柔软的深处总是渴望寻求依靠却又不敢贴近,渴望割裂却又舍不得,因此陷入一种迷茫、无奈的"惘惘的威胁"。我特别喜欢张爱玲所说的那句话:"如果你们从我的书里看到太多的不如意和不圆满,请你们务必原谅我,那是因为在我的思想背景中,一直有着一种惘惘的威胁"。这种"惘惘的威胁"就是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是意识到危机却无法辨明,感觉到荒诞却无法抗拒的必然妥协。当困惑、质疑和相对坚固的反思结合在一起时,这本诗集就具备了灵性所要求的飞扬、迷离和变幻。同时,作为一个有勇气探索自己思想的诗人,在对自己使用的语言和面对的事物时,她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安稳停留的立足之地,或者可以称之为倚靠之峰。这是我对《鹿群穿过森林》这本诗集深刻的感受,让我为之赞叹。因为哲学的东西不属于诗歌的范畴,但现代诗歌却明确地将哲学引入其中,并成为诗歌的装饰品。事实上,他们并不想将哲学当作诗歌的灵性指引,而是将其作为诗歌抒情的伴侣。我觉得窦凤晓在这本诗集中运用得比较合适。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要么走日常生活的浅显之路,让人们在浅显之中领悟更深层次的事物,要么通过艰涩硬挺的方式,通过柔软的底子抓住读者,让他们意识到生活的宏大和微小,是诗歌的全部和精髓。因此,我认为这部诗集凭借其深度和哲思的勇气成功地挑战了人们对口水诗的日常感官习惯。但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的柔软和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连接还需要更加精进一些。我认为,作者可以好好琢磨一下,不需要揭示诗的谜底,很多诗有点像电影一样悬念重重。包括那首《关于桃子的道听途说》——我坦然地咀嚼着桃子,继续向世界撒谎。但是在悬念和探索中,不要过于刻意,应该用柔软的触感来完成你最深刻的质疑。最后,鹿群穿过森林之后,必定面向更广阔的天空和海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