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直是我欣赏的对象,我欣赏他无论在任何境地都能坦然一笑,并寻找生活中的趣味。我佩服他的多才多艺和对生活的了解。然而,因为小时候有人告诉我苏轼一边写怀念前妻的诗一边有好几个女人,所以我对他有所芥蒂。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影响了我对他伟岸形象的看法。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放下成见,真正理解了苏轼。首先,我以前没有意识到他的济世之心。我知道他被贬到海南后,闲来无趣研究笔墨,亲自教出海南的第一个书生。但我不知道他帮助穷书生时画扇面来解决他们的急需,也不知道在他在各地任职期间如何解决了涝灾和干旱,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已经超越了许多其他文官。他的一生看似颠沛流离,实际上他成就了许多辉煌事迹,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让更多的世人了解他,树立了他的名声,也让更多的人为他的人格做背书。这说明祸福所依是有道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遇。然后再谈到我一直心存芥蒂的嫖娼问题。我一直认为他也是个注重女色的俗人,这一点让我对他没有一丝崇敬之感。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林语堂太崇拜他,或许有美化的嫌疑,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苏轼是对女性保持有分寸的欣赏,欣赏她们的艺术才华而不至于沦为低俗,他欣赏歌姬但不亵玩,这表现了他对于他有多个妻妾的问题,现在的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如果我可以一夫多妻的话,我也愿意多纳几个帅小伙,何况是在那个一夫多妻很正常的年代,而且还是在需要新妻子的情况下。这只是符合人之常情。这也说明我对这一点接受度的提高,说明我随着自己的成长,开始重新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以前我信奉的“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观念,在当下的快餐式爱情和“不婚不育保平安的爱情危险论”的背景下逐渐崩塌,我开始和世界和解。我对世界的观察也变得更加深入了。
最后,我要谈谈这本书的艺术价值。之前我看过很多人物传记,尤其是关于诗词大家的传记。很多传记都是作者用大段的辞藻来描绘人物的坎坷命运,并结合特定背景的诗词来营造明暗的氛围。人物刻画比较被动,有一种刻意强调痛苦的感觉。但近年来,我看到一些大家们的作品,比如蒙曼、叶嘉莹和这本书的作者林语堂,他们能够从诗词本身跳脱出来,从更大的历史框架来构建人物的故事,并更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厚重感,更符合逻辑,并且能够客观地分析人物行为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甚至通过对比同时代其他中外人物的抉择来突出人物的特定行为和性格,更具可读性。此外,本书还对诗词、歌赋有更高层次的见解,尤其是对于欣赏书画的解释,让我们这些外行也能有所了解,通过阅读苏轼的故事仿佛也变成了鉴赏大家。不得不说,大家就是大家,他们利用阅读时间涉猎广泛,吸收的都是精华。
数年前,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我超读了苏轼的词。抄写的过程中,似乎很多压抑和痛苦都在苏轼的“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词中逐渐远去。数年后,再次阅读苏词时,带着新的人生经历,我不得不佩服苏轼的豁达。他一次次被贬谪,连同招待他的友人也因此被连累,很难不让人埋怨苦闷。但苏轼却能看到人间的美好。有时候,我怀疑豁达是不是一种天生的独特能力。无论如何,结局是乐观的人常常笑到最后。所以现在有句话说,即使你没有天生的豁达能力,你也要装得自信。反过来说,即使我们普通人没有苏轼那样天生豁达的能力,也要尽量看开,努力让自己开心。苏轼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小时候看苏子,没有什么感觉。
成年时阅苏子,治愈心灵。
而立年阅苏子,叹服理解。
我看的可不只是一本书,而是我自己的人生体验。未来,我还会继续阅读苏轼,读他的词,享受与山水再次相逢的喜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