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深入分析了日治時期「同化」教育的影響,包括近代化論述和政策內容,以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透過這一分析,本書試圖探討近代臺灣人的認同意識的內涵、特質和意義。
「同化」教育在臺灣擁有相當程度的近代性,並帶有日本獨特的精神文化,這主要受到「國體論」的制約。根據「國體論」,臺灣人能否取得平等待遇取決於其接受「同化」教育的程度。因此,為了爭取平等待遇,臺灣人以積極的態度接受近代化,並且具有選擇性和自律性。這不應該被視為妥協,而是一種「以接受作為抵抗」的反殖民抵抗。因為這種抵抗方式必然會動搖到「國體論」所根據的殖民差別統治的正當性。
與傳統的「漢賊不兩立」的抵抗觀不同,臺灣人在日治時期圍繞著近代文明展開了複雜的互動。他們在這個互動過程中賦予統治者近代文明,同時也接受、希求、拒絕、自立和抑止統治者。在這種互動中,統治者被迫不斷調整「同化」政策,並大量普及教育機構。在這一「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歷程中,臺灣人以機巧的方式實現了近代化。
然而,臺灣人對近代文明的強烈追求相對淡化了對於保存和強調傳統文化的意願和形象。透過這種反殖民過程和經驗,臺灣人形構出了一種漢民族共同體的「想像」,這成為戰後臺灣人認同意識的特質和基礎。
總之,本書透過對日治時期「同化」教育的深入分析,闡述了近代臺灣人認同意識的內涵、特質和意義。這對於理解臺灣歷史、近代化進程以及臺灣人的認同形成具有重要的價值。
作者簡介陳培豐一九五四年生,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社會學畢業、日本語日本文化碩士,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博士。留學期間曾獲第14屆「時報文學獎」小說甄選首獎。歸國後曾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及中國文哲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並擔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以及國立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兼任副教授等工作。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語言思想史,日治時期文化思想史,臺灣文學史以及國語同化政策研究。編譯者簡介王興安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鳳氣至純平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