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这是一个80多岁的奶奶经历了坎坷和心酸才写出的故事。读完这本像日记一般的文字,深刻体会到奶奶一生的悲苦。唯独她想要拥有的丈夫吕,没有给予她婚后的温暖和体贴。反而用一颗冷漠无情的心让奶奶受到多次伤害。 事实上,惠才初遇吕时,并未得到他的关注。直到得知他和自己一样苦楚,才突然对吕产生亲近之感。更让人不解的是,吕与惠才第三次见面就显露出想要与她一辈子厮守的态度,并送给了她自己的四寸黑白照。如果放在如今的时代,这种举动会被看作自恋和愚蠢,但当时的惠才将其视为惊喜和感动。可见,过去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确实十分低微。婚后的相处中,吕确实是个自恋又愚蠢的人,从来不懂得和惠才沟通情绪,还小心眼地怀揣对她的误解和猜忌,久而久之导致心理上诸多不满,让这本来不温情的情感变得越来越冷薄,令人窒息。 幸好,惠才每次哭过之后都能很好地纾解情绪。看来,多哭确实可以延年益寿。最终,命运仍然善待热爱生活的惠才,使得她的三个儿女成材并特别孝顺。这也是对惠才多年苦楚的弥补。但唯一的缺憾是,那个不懂得冷暖的木头丈夫吕。 因此,吕在故事结尾所说的“不愿意”,我认为并不是难过的,因为吕在这一生中给予惠才太多的伤痛了。希望下一世能为惠才匹配一个真正爱她且暖心的好人。 看完故事,我有两个深刻的感触。第一个是,惠才的一生多坎坷和悲苦。多次忍不住想要结束生命,但觉悟过来后依然坚持走下去,结果发现,那些坎坷居然都能迈过去,而且她还长寿活到了老年。生活在如今没有“打右派”“下放”等荼毒人格的安稳年代,将小儿科的伤春悲秋付诸深信天无绝人之路,生活中总是苦甜酸辣交替,只要抗住就能找到幸福。第二个则是,过去那个年代的爱情或许都是一个不幸福的牢笼,我姥爷和姥姥就是如此。他们在我记事时就分居不住在一个屋了,姥爷也从来不帮姥姥做家务,两人经常拌嘴吵架。姥姥过世后,妈妈曾抱怨姥姥没得到姥爷的体贴。姥姥是局长夫人,两人过了50年的金婚夫妻,但这绝不是他们默契妥协的结果吗? 故事中的某些情节在我父母身上也有体现。父亲的行为和不懂得经营婚姻和表达自我,与吕十分相似。我挖掘到了那个年代集体不幸福的根源,就是两个生蛋子的单身青年共结连理后,初次经营婚姻,几乎无法修成正果,因为缺乏经历、试错和自我系统的迭代。虽然保守的年代中,有些不合适的夫妻还是被“按头”生活了几十年,这残害了多少女性啊。因此,那个年代的试错成本太高,使得许多婚姻最终不幸,而当下的试错成本太低,更为悲哀。改革开放后的70、80后更稳定和睦,他们没有被随意离婚同化,却有离婚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活出最好的自我,坚持走下去,才能感受到幸福。不一定要依赖爱情带来的幸福,老年的儿孙福也是一种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