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江湖上的凶杀斗殴,越来越不成话了。无量剑中有人杀了神农帮司空帮主的儿子,现在那个容元规已被他们下毒杀害,还饶上了那个打我耳光的龚人杰,一报还一报,已经抵过数啦。就算有什么不平之处,也当申明官府,请父母官禀公评断,怎可动不动便杀人放火咱们大理国中,那还有王法么。
钟灵“啧、啧、啧”的三声,道:“听你口气,倒像是什么皇亲国戚、官府大老爷似的。咱们老百姓才不来理你呢。”
上面这段是第一章中段誉逃出剑湖宫后对钟灵所说。虽然这只是两句影响不大的问句,但在我看来,意义还是很特殊的。
这段最后的问题,其实点出了武侠小说或说武侠世界的一个悖论:官府的缺位。武侠世界观其实一直都是失序的,充斥暴力,谁的武功高,谁就有话语权,弱肉强食。而对于喜欢融入历史现实的作品来说,这种失序往往意味着和真实的背离。现实世界在大部分时间里,还是拥有着秩序和稳定的。
我想金庸在小说家职涯尾声阶段,也察觉到了这个关键的矛盾。(也可能早就知道了但没机会写出来)于是他干脆在天龙八部这部作品里来个顺水推舟,引出悖论,然后用一部小说的体量来升华议题:虽说中国存在长期稳定的阶段,也有长年战乱不休、四分五裂的混乱时期,真正决定这一切的核心为何依据就是本作有个现实年份的设定,外加问句有两个,并非随意为之。
当然了,最后并未成事。天龙八部只写成了一副争权夺利、因果报应的众生相,格局比不上我推测的这种走向。我相信金老在连载的时候,大体还是抱持着见一步走一步的导向,要考虑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报纸销量、读者反馈、时势变化,中间还不得已让倪匡代笔了,显然会导致结局更不可能完全符合初期的设想。
本章另外一个有趣之处在于钟灵说的这句:
段誉道:“云南姓段的人成千上万,也不见得个个都会这点穴的法门。我不姓段,你叫我姓什么” 钟灵微笑道:“那你便暂且跟我的姓吧!” 段誉笑道:“那也好,那你得叫我做大哥了。你几岁” 钟灵道:“十六,你呢” 段誉道:“我大你三岁。”
联系后面二人相好,而事实上还真有血缘关系,无疑是这一开始就埋好的伏笔了。再结合前面我提到的可能的故事走向,也许金老本来有意写段家的腐朽,无奈最后只写出了几桩风流韵事和结局的自食其果,批判深度就差了好远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