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委员会对川端康成的评价是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尽管我对日本文化了解有限,无法做出判断,但前两句评价无疑是非常准确的。
我绝对不敢说我读懂了《雪国》,然而在这短短的一篇小说中,我看到了无数纷繁影像,可最终都在暮色之镜中消失。徒劳、虚无,这是世人对《雪国》的标签,也是我读完《雪国》后最深刻的感受。好像发生了很多事情,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切归于虚无,只剩下县界上的群山随着太阳的升落而不断变化的颜色。在这篇文章的闲言碎语中,通过人物的微表情,我捕捉到无数现实的幻影,在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我和身边熟悉的人的身影。我有时会陷入岛村的视角,与他感同身受,然后又被文字和话语拉回到驹子的位置上。这种反复被剥离出文本又反复被浸泡在文本中的阅读体验让我深感困惑:我到底是谁,为什么我要读这篇小说,我到底看到了什么,川端康成又想表达些什么。当我静下心来阅读《雪国》,这些问题总是萦绕在我心头。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几乎用尽了所有的生命经验与川端康成进行对话,但始终捉摸不定。
我绝不愿像网络上许多评论者一样,简单地用“物哀”、“虚无”等形式化的词汇来解释《雪国》和川端康成。这些大词可能可以笼统地描述整体的阅读感受,但无法描绘出字里行间的细节,并且抹杀了读者宝贵的独立思考。“于无声处听惊雷”,《雪国》的字句并不复杂,却总是传递给读者微弱而珍贵的信息。
顶级小说的人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群像式,每个角色都是丰满而复杂的“球形人物”,都非常真实;另一种是单像或双像,只将一个或两个角色写得非常深入,其他角色则匆匆带过。《红楼梦》属于前者,而《雪国》则属于后者。那些写得不够深刻的主角和写得过多的配角都是次级的创作者。川端康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两个角色写得淋漓尽致,以这种方式讲述故事,这种叙事技巧真是天才级的。只有敏锐的感受、细腻的内心和妙手笔法完美结合,才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写作能力。特别是整篇的对话以及其中的微妙之处,随意切入,都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精神世界和议题。这也正是《雪国》和《边城》等作品的独特之处,以小见大,轻松解决重大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宏大叙事方式的一种伟大背离。
现代化与原生文明的对立,男性与女性的对立,上层人与下层人的对立,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川端康成将这一对对宏大的矛盾概念融合在一起,通过他独特的文学品味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创作了这个故事。重新阅读《雪国》,我感到想哭,却不知道为谁而哭,为什么而哭,但眼泪终究流了下来。我想,无论我们在雪国的哪个角落,都能不经意地看见自己和所处的时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