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下《伟大的思想》这套丛书。该丛书编撰摘录世界文学、哲学名家的思想集锦,其中有些是源自作者的完整作品,有的是收集自作者不同作品中的片段言论。该系列丛书在多国发表,广受好评。
我首先读完了托尔斯泰的《忏悔录》。该书是托尔斯泰中老年时期对自己成长经历、思想变迁、信仰存废的过程的梳理。透过这本小书,可以一窥作者创作《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的思想本底。
托尔斯泰从小生活优渥、衣食无忧。因为出身在东正教国家而从小接受宗教生活的浸润。然而当他成年后,却产生了对自身所拥有物质的正当性的怀疑,以及对宗教价值的怀疑,并且由此引发了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追问。然而这样的追问并未持续很久。他发现自己既无法摒弃先天继得的优渥生活条件,也无法触及宗教和生命的本质。于是他放纵自己成为一个外表光鲜、实则庸碌的教师,教授他人自己都不明所以的知识。随之而来的婚姻生活和作家经历,更使他获得了世俗的幸福与荣耀,而更加沉湎于世俗的享乐。
然而,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世界的疑虑并未彻底消散。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沉沦,并且也会为这种灵魂的堕落而感到痛苦。中年时,他重新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他周围的环境与人事也是促使他产生这种追问的原因。他看到对宗教价值的怀疑和对人生虚无的感受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知识阶层和有产阶级往往通过四种方式消解或面对这种认知偏差。第一种逃避方式是无知,放弃对深刻思想的认知,从而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现实的生活。第二种方式是享乐主义,通过肆意挥洒人生来表达自己对生命虚无的嘲讽,但是这类人往往只耽于享乐而忘记了嘲讽。第三种方式是诉诸力量,他们对生命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只是一个无比愚蠢的玩笑,于是用死亡来结束一切。第四种方式是软弱,他们洞悉了生命的无意义,但是缺乏决绝的勇气,选择苟延残喘。
托尔斯泰似乎经历过这四个过程,从茫然无知到肆意挥洒,再从决绝赴死到软弱迟疑。这也是他的成长背景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他能跳脱自身的社会阶层,将视角放到更广阔的世界,并从更底层的普罗大众中获取了生存的勇气。
与有产阶级相比,无产阶级和劳苦农奴往往能够无怨无悔地信仰上帝,相信真理,并不因生活困苦、劳作艰辛、贫穷而怨恨,还能够秉持付出努力、静待回报的善良品质。正是农奴对宗教的这份真诚让托尔斯泰看到了人性的光亮。相比之下,有产阶级生来无需为生计而劳碌奔波,无需付出便能享受成果,这样的生活使他们失去了对上帝的敬畏和宗教的虔诚,这些人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放弃了礼拜祷告的习惯。
托尔斯泰对自身所在阶层的冷静审视令人钦佩,这也是他内心善良种子能够萌芽的原因,也是他创作伟大作品《复仇》的思想基础。
事实上,托尔斯泰描述的对宗教和人生的虚无感恰好是当下社会普遍弥漫的情绪。物质的飞速发展和劳动的减轻使很多人失去了生活的重心,背负了一份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能够对抗这种虚无的是真切的生活、辛勤的劳作和细微的感知。
这个想法其实来自稻盛和夫在《心法》中剖析日本青年虚浮心理的观点和给出的解决之道。同时也与一部讲述富三代继承爷爷遗产的美国电影不谋而合。每天生活在衣食无忧中,受到父母和祖父母的全方位关注和呵护,除了学习以外无需操心任何事情。小小年纪就体验了上一辈、上两辈人几十年奋斗积累才获得的生活。这样的环境或许很难培养展翅高飞、对抗风暴的雄鹰。
当然,除了我的这些感悟,托尔斯泰的《忏悔录》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对宗教价值、阶级形态和社会现实的反思,以个人的纠结呈现社会的矛盾,成为敲击社会弊病的利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