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我在武志红心理看到了黄老师的一个训练营,名为“讨好型人格:24天疗愈训练营”,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讨好型人格和心理学应用相关内容。我对此感到兴趣的原因是,在生活中我总是害怕和别人产生矛盾,对于一点点事情都十分敏感,这让我感到痛苦。因此,当我看到黄老师出版了《不再讨好》这本书时,我果断阅读了它。
我还记得,在离职前和朋友的最后一顿饭上,我们谈到团队的氛围不错,我的朋友对我说:“你和每个人关系都挺不错,似乎一直都很熟悉,你看起来和大家都很合得来。”然而,我回答他说:“但是,我觉得一直以来朋友不多。”
在黄玉玲老师的《不再讨好》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到:“最深的孤独,是和自己的内在世界失去了链接。”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无论是小时候,或者现在,每当分别回家的时候,内心总是会感到孤独和空虚。当我独处的时候,内心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就会充斥在我的周围。
我常常感到矛盾。我希望和朋友一起玩耍并交流,但与人社交却是一件心累的事情。开始的时候我会十分积极地互动和交流,但一段时间后我就会不想主动和朋友玩,希望独处一段时间,等到状态缓解后再和朋友一起。但在独处期间,由于频繁的拒绝,朋友们可能不再邀请我一起活动,这渐渐让友情淡化……
一开始积极主动互动和交流,其实是为了避免孤独感。这是讨好型人格中的一个常见因素:孤独和空虚感。在《不再讨好》这本书中,黄老师从讨好者的内在情感和思考逻辑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如何建立稳定的自我,打破讨好型人格的束缚。书中告诉我们,讨好者所受到的情感影响,以及他们产生这种逻辑的原因。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治愈自己的方法。
在讨好型人格中,讨好的行为大多是从原生家庭中学来的。小时候我们可能会用怎样的方式讨好父母,长大后就将其用在了不同的人身上。我们会为了建立和维护关系放弃自己的需求,并带着对对方期望着,希望获得对方的认可和接受,巩固感情。无论是与父母、孩子、爱人、朋友、上司,我们还是会担心,“如果我拒绝别人,会不会遭到对方的嫌弃?”这会让我们感到无力。其实,每个讨好行为背后都有需要我们维护的东西,它可能就是缺失的掌控感或爱。
书中提到了几个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讨好型人格的束缚:决定的力量、方法的力量、界限的力量、爱与支持的力量、陪伴的力量、哀悼的力量和扎根的力量。这些力量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来治愈我们自己,让我们建立更稳定、更强大的自我。
改变并不容易,成长总是伴随着疼痛。但我相信勇敢思考和觉察的人会得到回报。我们应该为了自己的需求而大胆地说出来,不要害怕他人对我们的讨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我又不是人民币,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我。”
书中还说到,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理解并体谅自己的痛苦。这或许让我们对自己宽容一些,不再对自己过度严格。真正的优秀是为自己而活。
为了自己,我们应该选择改变。不要为了别人的需求而放弃自己的内心需求。相信自己,你的内心无意识也会带领你穿越黑暗,到达黎明!
最后,让我们在擅长且喜欢的领域深耕,享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