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的小书,读起来还是有些许枯燥。这本书腰封写“我读过最精彩的故事竟是北大刑法题”。原以为会有很多有趣故事,像是文字版今日说法,翻开后——原来真的是《车浩的刑法题》。
车浩老师把几年间他给北大法学院出的刑法分论期末考题与标准答案集结成了书。书前有他写的两篇序,解释了他以这类开放式题目作为期末考核的原因,书尾还有业内两位大佬就题目写的答案。极高的篇幅都在非常严谨地写故事中的人物犯了哪条法,会被判处什么刑。如果不是学习法律或者从事法律相关的新手,读起来还是有些许困难。
但换句话说呢,读起来也还挺拓宽知识面的,比如3人就算聚众、医生给病人开假的艾滋病确诊条属于故意杀人罪、婚内婚外未经性同意的性行为是强奸罪,判3年以上10年以下。
不过,连北大同学做开放题,都是老师做出极大的努力争取来的,罕见到题目与答案可以集结成书、传播破圈,可见其他高校大概率在期末考时仍旧是传统的应试模式。这也难怪,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拼尽力气,为了成为权威眼中的好学生,把自己削减打磨,嵌入同一个固定模板。
车浩老师在文末的最后一课中说:“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的能力,是发现问题。”现实中,没有人会把一份杂乱繁复的法律材料或者案例事实,加工剪裁成教学小案例的形式,归纳为好几个问题送到你面前来寻求答案。没有人会为你指明哪些是重点和关键。工作几年后也会发现,是这样的,从冗杂的信息海洋中提取关键的线头,独立去评估决策,是我们越早习得越好的能力。
读完这本书,另外一点收获是,得知原来在法律业内,大家更推崇的是古典派的黑白分明,严格依照法理去判定案件。这里就产生了第一个误解——为什么杀妻与杀夫案的判定具有大数据上的不同人怎么可能完全跳脱出情感因素做决策呢?当人不能,车浩老师为技术流开脱的“只有坚守罪行法定原则和刑法理论的精准化,才谈得上人权保障的理想”就有失偏颇。要求一个大学教授面面俱到未免太过尖酸刻薄,但是还是想说求求不要再造神了,崔玉涛是崔神,车浩是车神,你们这些人非得当一个信徒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