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窄门》(法安德烈·纪德)有感
这本书大约几个月前我已经读过一遍了,前几天偶然间又看到它,竟然完全想不起来内容了。去翻看已写的读后感,也没有写。好在书不厚,只有167页,索性我就又开始读了。
第一章读完时我就记起大概内容了,但细节还是不记得,就接着读完了。读到接近结尾时,我才想起来上次读完为啥没写读后感——感受太复杂,写不出来。这次读完,又借着网上的一两篇评论才形成稍微清晰的认识,至此才有清晰到可以言说的感受来写。
这本书的作者纪德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书是视作他半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是他批判艺术的代表作。故事的主体是爱情故事,一个名为杰罗姆的男孩爱上了他的表姐阿莉莎,但因为其中夹杂着宗教信仰和阿丽莎亲妹妹朱莉叶的因素,两人没有勇敢直接地走到一起,最终阿丽莎忧郁而死。“窄门”的说法源自《圣经》中的一段——“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因为宽门和宽路通向地狱,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窄路却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才能找得到。”——它的喻指内容见仁见智,而阿莉莎却将自己的爱情设在了宗教信仰和妹妹朱莉叶这两道窄门之外了。情况是这样,朱莉叶也爱杰罗姆,阿莉莎想让妹妹获得幸福,但杰罗姆爱的只有阿莉莎。最终,朱莉叶知道杰罗姆不爱自己的事实之后,嫁给了没有爱情的葡萄园主,至此,杰罗姆和阿丽莎的爱情“窄门”只剩一道,也就是宗教信仰。在故事中的阿莉莎看来,自己是杰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最大阻碍。于是她主动逃离杰罗姆,内心对杰罗姆真实而强烈的爱意时时刻刻折磨着她,最终孤独死去。杰罗姆呢他对宗教信仰反而没有那么狂热炽烈,他很想跟阿莉莎共度一生,奈何各种现实因素交杂,最终等来的是爱人逝去的消息,甚至没有参加她的葬礼。两人的爱情,就挤死在了宗教信仰这道“窄门”里。
由此观之,纪德的批判就是针对——人类所创立的宗教对人类自身本真情欲的压制——这一人类自设“窄门”的。我本身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从很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能看到的所谓宗教信仰,不过是人类对着镜子自说自话和集体幻想的结果。如果说宗教有任何能起作用的事情,那也都是人类心理反应驱动行为和一点外加的偶然性因素所造就的。当然,宗教并不总是有害的,比如《三体》中的人类在得知末日将至时,宗教信仰反而给予了信徒活下去并接受现实的安定心理。但在有些时候,宗教信仰就是彻底的反人性——如果人类的自我折磨也是人性的一部分那就更证明宗教信仰是人为的产物。所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人类的道德、法律、宗教信仰等,都是自设的窄门,窄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本性表露。有意思的是,正如圣经所言,只有窄门(有宗教信仰、道德、法律等的限制)后才是整体的秩序和长远,宽门(无限制)后只有混乱毁灭的地狱。从结果上看,宗教在对人有所束缚的情况下,还能存在上千年的时间,说明人类即便在通过宗教的窄门时虽难免被挤伤,但也为人类社会的长久稳定施加了“咒语”。与基督教相对比,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宗教,但儒家思想基本扮演了“中国社会的窄门”这一角色,辅助的还有道、法、佛。除基督教外的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宗教也都有类似的“窄门”效果。也就是说人类一边受益于自设的窄门,但在本性和自由意志的施展方面却又受害于它。
说到这里,我并不是想利用朴素的辩证法对人类自设窄门这一行为进行解释,只是刚好联想到——客观上存在的同一事物的两面属性让人左右为难,所以就接续着小说内容说了出来。
其实这部小说还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就是作者将年轻男女间的细腻恋爱心理体验清晰地展示给读者,我猜想,即便没有恋爱经历的人也能“体验”一把年轻的恋爱的滋味。这并不是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甚至只能说是传达作者想法的工具,但对我这个读者来说却是略显意外的收获。
《人间食粮》《背德者》《田园交响曲》也是纪德的名作,日后想起来再买来读吧。
2023.9.22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