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为做事没有重心而烦恼?你是否为控制不住自己上班疯狂摸鱼,下班无限加班而焦虑?你是否会常常否定自己,但却又因不经意地想起自己曾经的高光而感到人生的不甘?这样的扎心三问,我相信每隔一段时间你就会挣扎不已。
工作、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你不上,别人就会上,这已是无法辩驳的事实。所谓潇洒离职、怒炒老板,那也是得拥有足够强大的自我。所以对于一份工作,当你开始舍不得离开的时候,那解决自己才是最优解。
安徽省心理危机干预协会副秘书长倪显伟老师在《绝不拖延》中说道:拖延是一种非理性的推迟行为,它会让人在过程中产生负罪感、焦灼感、消磨人的心智,让人倍感煎熬。
而映射到我们工作、生活中,我们抱怨环境的同时,那不妨先强大自己。
认识拖延、识别拖延、解决拖延,往往能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整理出一片属于自己梦想的自由时间。
识别自己:你天生的本性就是安逸+懒惰
曾经有人说过:懒惰是意志薄弱者的隐藏所。但也恰恰揭示了,人类天生喜欢安逸,倾向于懒惰。当你把安逸无限放大的时候,那懒惰往往会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座大山。
河南第一懒人杨锁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1986年,河南省罗山县朱堂乡村民杨继春40得子,喜上眉梢。由于养儿防老观念甚浓,于是取名杨锁,希望儿子以后能待在自己身边。
杨继春对于杨锁可谓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手里怕化了。3岁的杨锁还没学会走路。5岁的杨锁在父亲特意定制的竹筐里度过童年。
父母的溺爱,导致杨锁变得好逸恶劳。成年后成天就喜欢躺在床上啥也不干,吃喝拉撒都让头发已经发白的父母来伺候。
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杨继春病逝。没过几年,独自承担家庭劳作的杨母也由于过劳病逝。
堂哥杨德玉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给他找了一份工地上的工作,希望他能养活自己。
但好逸恶劳的杨锁只会叫苦喊累,工作自然也就没了。后来杨锁又干过服务员、当过保安,皆因自己好逸恶劳,没过多久就被老板辞退。
于是杨锁回家坐吃山空,变卖家产,最后自己只能蜷缩在墙角的木板上睡觉。
2009年的冬天,堂哥杨德玉去看望杨锁,没想到走进杨锁的房间时,他已经死亡很久。
经警方调查取证,杨锁不是被人谋害,而是自己饿死的。
这一事件,也和书里观点不谋而合。书中指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及时行乐猴。
“及时行乐猴”代表人类的原始动物脑,本能是趋乐避苦,讨厌让自己感到不安和痛苦的事。
杨锁由于他厌恶劳作,并且这一观念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了自己被饿死。
我们克服拖延的第一步,那就是要认清:人的本性=安逸+懒惰,我们是在做着一桩反人性的事情,它很艰难。这样,在我们后续遇到困难时,我们就不会由于自我挫败而放弃。
剖析自己:对自己的完美要求是拖延的主要诱因
“多给我一点时间,我能做得更好”。
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一幕。
书中指出:某些拖延行为其实并不是拖延者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够,而是某种形式上的完美主义倾向或者求全观念导致的拖延。
过分地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瑕疵。
2019年3月18日,江苏盐城老师家访13岁学生邵某时,发现其父母死亡。警方经过走访调查,锁定犯罪嫌疑人是死者年仅13岁的儿子邵某。
而事情的起因在于邵某母亲从小望子成龙,对邵某严苛要求。
这一部分严苛积蓄的怨恨,在2019年3月16日,由于一次口角爆发,导致邵某弑母。
表面看是家长教育缺失,本质上却是家长过分追求孩子将来完美的一生,导致精神发育拖延甚至畸形,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方海泉老师说:一切事无法追求完美,唯有追求尽力而为。这样心无压力,出来的结果反而会更好。
季羡林先生在其书《不完满才是人生》中也说道: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所以完美主义陷阱往大了看会导致人生悲剧,往小了看,会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认为:表现完美,自己很棒;表现不佳,自己平庸。由于追求当前事件的完美,往往导致了整个状态的拖延。
所以我们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都要及时调整心态,杜绝过度完美主义,这样才能让工作顺利,让生活美满。这也是打破自然而然的拖延的第二个步骤,认清完美主义陷阱。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求完美的条件和结果,比如:写作必须有固定的一整段时间,工作必须所有家人都满意,吃饭的口味必须所有人都喜欢……
那么,不论做什么事,我们往往疲于奔命,且无疾而终。
助力自己:三个小技巧打破自我拖延怪圈
当你认清了人性的本质是懒惰,过度地苛求自己往往没有好结果后,是不是对对抗拖延有了那么一丝丝信心?
书里面还给了三个小技巧,让你能够彻底打破拖延的怪圈:
(1)排除外在干扰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勒温的场动力理论。
一个人的动机行为是由其心理生活空间决定的。即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
改变环境,人的行为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加以改变。
回想一下:上学时老师要求书桌整洁、军训时教官要求床铺整洁、工作时老板要求办公桌整洁……
不妨思考一下,哪些事情会影响你工作或者学习的专注力,如果是手机,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它锁在隔壁房间的柜子里;如果是常态的零散性工作,我们可以尝试着和领导沟通……
迈出改变环境的第一步,也许你就离拖延远了一步。
(2)从“想做”到“做”
书中提到,行为学家福格给出了一个模型定义:如果一个行为得以发生,那一定是有着重铸的动机和执行的能力以及足够的提示。
同事正在减肥,计划每天跳操40分钟,但一个月下来,同事坚持的次数屈指可数。
同事很沮丧。每次跳操,她总会倾向于今天太累、中途被打断等等借口,导致跳操一再拖延。
同事面临几个问题:1、时间不足;2、精力有限;3、跳操时间随意安排。于是同事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如下的设定:
1、早上6点跳操5分钟; 2、晚上8点跳操10分钟; 3、每个月坚持10天奖励自己一顿好吃的; 4、每月减重1公斤。
一个月下来,同事吃到了两次好吃的,减重了1.5公斤,整个月跳操了300多分钟。看似每天15分钟和以前的40分钟差距巨大,但量的积累导致了同事最终的成功。
把任务拆解:明确的时间要求,可执行的能力,足够的提示。可以让事件顺利地完成下去。
(3)聚焦有意义的少数
2023年6月,世界权威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国际2022全球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格力电器蝉联家用空调市场占有率第一,实现连续18年家用空调市场占有率领跑全球。
类似的东西想必你也不会陌生,比如京东的物流、阿里的淘宝、苹果的手机、腾讯的微信……你可以说他们握住的是风口,但如果没有聚焦有意义的少数的话,他们也不可能在细分领域里面如此成功。
所以聚焦有意义的少数,能够让你更快成功,更具有成就感,从而对拖延说拜拜。
当你能通过排除外在干扰让事情执行下去,从“想做”到“做”让做事具有连贯性,聚焦有意义的少数让成就感推动自我时,那你基本已然开始打败拖延小怪兽。
英国诗人塞缪尔约翰逊说道:“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
所以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拖延。
与其责备自己,不如坦然面对。拖延是一种天性,但它也是我们自我精进道路上的照见。
人生可能很苦,也有可能很甜。当我们把克服的拖延当成一个个功勋奖章,那我们何愁不能走上自己的康庄大道。
愿你我都能克服拖延,早日照见不一样的自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