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二解:王弼与河上公<老子>注研究》一书由陈金樑撰写,是第一次对《道德经》解释史进行认真的尝试。陈书最初以英文形式发表,杨超逸中译本是该书的首次中文出版。本书的一个主题是王弼注和河上公注的区别:王弼注吸引了知识分子,被视为严格的哲学;而河上公注吸引了虔诚的道教信徒,被视为宗教性的阐释。陈荣捷等人提出了这一观点,并考虑到陈荣捷在国际汉学界的影响,陈书的任务并不轻松。
从陈书的结论可以看出,王弼和河上公都试图解释“理家理国”之道。王弼注看起来更加“哲学”,是因为他采用了阐释学的视角来解读《老子》。而河上公注明显是根植于汉代的精神气质,在宇宙论结构和对黄老思想的运用上,表现出对汉代思想的借鉴。他认为“哲学道家”和“宗教道家”的区分是时代错位的。在道教建立以及河上公注被道教吸纳之前,所谓“宗教道家”和“哲学道家”的区分并不成立,也不能适用于王弼和河上公。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理解置于他们的位置,理解他们的理解。
陈书的主要不足之一是对王弼注和河上公注的流传史理解不够深入,甚至有错误。王弼注的流传并不顺利,甚至曾面临失传的危险。王弼注的重要性大多基于其流传时间较长以及少数评价,其真正的理论价值要在民国时期才显现出来。河上公注也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对于古人来说,注文有时只是特别是面对所谓的“简单文本”(实际上并不“简单”)。
陈书并没有明确定义王弼及其《老子注》的思想倾向,也没有将其放入某一思想框架中,而是通过合理的推演相互佐证来展示他的思想倾向和可能性。这正是阐释学的意义所在。
尽管对于中文读者来说,陈书的一些观点实际上并不新颖,例如将王弼视为“哲学道家”而将河上公视为“宗教道家”,但突破这种视角的研究依然存在。这并不意味着此书已经过时。该书的阐释学视角和相关分析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将王弼置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将对王弼身份的考量置于历史语境中,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