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把评分拉一拉。写给因为犹豫要不要读,而来找豆瓣评论参考的人。
这本书前半部分介绍了下请求权基础方法,中部是一个民法典部分条文法教义学评注,后半部分套了一个案例的壳,实际上是把自己其他的论文研究套上去,没有真正涉及到请求权基础方法的实际运用。
展开来说: 前半部分将法条分为请求权基础、辅助规范、防御规范开始令我眼前一亮。然后提出的先审查陈述,再审查证据的方法也有一定道理(这实际上是我认为本书唯一的亮点了)
中部开始运用请求权基础体系对民法典进行评述就感觉比较抽象了,明明我国民法典就不是按请求权体系要求编纂的体例,直接用德国的请求权基础体系去套有什么意义吗?虽然这一部分我已经不明白作者的目的了,但我还是期望作者会在最后一个实例部分展现请求权基础方法在面对疑难案件时实务运用。
后半部分的案例分析令我大失所望。虽然作者在前半部分说了法教义学研究的局限就在于总是给定简单事实条件而忽略实践中(证据)事实认定对于判决的关键影响,但作者所列举的案例也都是直接给定简单事实,然后就不提及请求权基础的问题了,就是一通学理分析,然后得出其实不用分析也知道的结论。(比如第一个滥用代理问题,市价860万的房子被220万卖了,这种买方明显有问题的情况实务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作者随后分买方善意还是恶意,通过德国法和台湾学者的著作得出基于诚实信用而应为无权代理的结论……这部分没有原被告陈述和举证,就是一篇滥用代理权研究的论文)无论这个分析在学理上是否站得住脚,但显然与请求权基础和实务运用无关了,如果我真的想研究无权代理或者侵权责任问题,我可以去看更专业的论文,这里的案例给我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
我听闻请求权基础已久,之前王泽鉴老师的请求权基础书籍是以台湾法律为基础的,所以代入感差,这次发现了以民法典为基础的,本是满怀期待能够学习到系统的裁判思路,而不是在遇到疑难案件时无法从法律层面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然而看完此书没有达到我预期期望,反而更加怕以后被前言和目录骗了,这本书的前言很吸引人,将请求权基础体系描述为一个万能的工具,但整体看此书,个人感觉不过是将传统法教义学分析套一个请求权基础的壳,对于司法实务作用很有限,或许对于非常简单明了的案件的批量化处理有一点用,对于稍微有争议的案件就没啥用了(ps就算是法教义学分析,作者选的几个模块也不是做的很好的,关键的问题要么直接用“当然”要么直接搬德国法就带过去了,但实务裁判用“当然”或者比较法恐怕是不行。)
这本书评分挺高的,也许有其道理,但就旨在寻求更完美的实务裁判方法的我来说,是不满足我需求的。以前我在豆瓣上找一个法律专业书籍的评价,很多因为上课的学生或者没实际看的人随便刷的分使得分很高,直到自己看了之后才发现真相,因为可能对类似情形的人有帮助,所以写了这篇个人看法的评论供参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