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读裘帕·拉希莉的《罗马日记》。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学习意大利语期间的心路历程。她在童年时期使用孟加拉语,稍微长大后开始使用英语。生活在这两种语境中的她难以确立身份认同。如她在书中所说:“那些不属于任何地方的人,实际上没有办法回到任何地方。”
对于作者来说,学习意大利语的过程也是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变得独立,不再被原生家庭和附属之地所束缚。在一个陌生的土地上,讲着陌生的语言,但同时感受到了自由。在某个人生阶段,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成为自己过去的陌生人。
Giovanni Verga在小说《莺之死》中写道:“倘若我没有体验过自由,倘若我心中不曾生出灼热的渴求,想要见识到墙外的快乐,我会以为大地的一角、一小片天空、一瓶鲜花就足以让我感受到时间全部的欢乐。”
作者认为写作源自阅读。写作本身也具有反效率性。在教授创意写作课时,她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一个人、一个时刻、一个地点。这是构建故事之前的第一个步骤。作家在想象一个不存在的世界之前,应该先观察现实世界。努力找到合适的词,最终选出最确切、最具穿透力的那一个。这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令人筋疲力尽,有时甚至让人恼怒。作家无法避免这个过程。这门技艺的核心就在于此。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也对写作有类似的观点:“卡住”是最常碰到的一种麻烦。如果你想一下子说太多东西,往往就会这样。你要做的就是,不要强迫自己立刻写出来,因为这会使你更写不出东西。你只要先把事情一样一样地区分清楚,然后每次只写一样。如果你一边想要说什么,一边想先说什么,就太复杂了。所以要把它们区分清楚,列出要说的事,然后再排出先后顺序。
读日记形式的散文时,会感到写作变得简单而又必要。记录日常所想,从中获得的确定感,多少会让人获得抚慰和鼓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