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7日16:25
真的很好很震撼…看完会有点沉默…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空重新写一个完整的读后感。不过这个书确实很多人也说了有很多自由发挥的成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很多年没有通识教育了…感觉刷新世界观…
这个书…觉得可以分为两部分吧。
一是至少前面三分之二是翦商之前的背景…密集的考古发现,残酷的人祭,这一部分是特别压抑的,看到三分之二我正好插入把冰与火之歌卷一看了。
然后回来看剩下的部分-翦商大业…感觉是风卷残云一样,忽然加速(资料好像也少了)特别上头,会忍不住一口气看完。好像文王武王周公,都变得很真实(不知道其中作者脑补了多少),好像自己参与见证了那个影响非常重大的对华夏文明的设计与重塑的心路历程…话说无论是谁带我穿越回去看看早期人类生活的世界,或者提供了相近的体验,都会很感激,很感动。
这书里周公封神了…真的很了不起…
啊,之前商周的历史我基本没什么了解,也不是很有兴趣…看了之后,好像对那个世界有了一种奇妙的联系。非常神秘,又非常吸引人的世界…和后世差别很大。因为这个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开端。风格还很不稳定。
我不清楚,如果不是周人翦商成功,在平行世界里,商朝会被另一个和周人一样性格的人群推翻吗?中原这块地方后来的文明,会因此和现在的文明风格迥异吗?商人的性格特征会延续下去吗?所谓华夏文明的早熟是一种偶然吗?如果没有改变这种文明的性格,那么会变成一个外向型的帝国吗?兼具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会有更加发达的海洋探索?毕竟商人来自东方,再往东面就是大海。
商人有种政治军事方面的天才,性格自信勇敢,外向,同时残忍,看起来没有什么共情能力。如果简单地用商周二元性格来看的话。我无疑是属于周人性格的可能人是一张随机的白纸,生活经历会塑造人的性格。被强大商族统治,被迫捕捉有亲族关系的羌人,送给商王,拿去用作残忍的祭祀。作者叙事中的周人,和今人,反应都是类似的,属于人之常情。所以反而商人的心态确实是非常让人好奇的。如果说i人与e人的之间的互相不理解是1分的话,对于商人的不理解是100分了。
话说,不知道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让一个人又聪明,又不自大,能力强大,又能够共情弱者。善良而不软弱。勇敢而不残忍。自信而不盲目。理性审慎而不过分焦虑。快乐而不荒淫无度。。。
ps关于周灭商的细节,也是很期待的。目前还是谜团重重。很想以后能够有新的考古发现,有新的书告诉我,商周之际,经济上,地理上,政治上,军事(军队建设和军工),外交上,周人到底做了哪些准备。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什么样的进行了战斗。商纣王那边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始终没有做出什么反应,貌似其中有提到可能就是纣王和商人贵族之间的矛盾也是比较激烈,但是也太模糊了。关于这一点,有一个例子,就是,翦商大业完成之后,作者提到了商族人口和周人人口的推测数字,商人是如此庞大的一个民族。多了这个信息,忽然就对前面很多时间多了点理解,增加了合理性。比如商纣王对于周人威胁的轻视,或者说优先级设置得比较低,以及周武王的恐惧,以及周人对商人的处理,显得很尊重…商人一开始好像部分保有了自己的国家。原来是类似清朝统治汉族这样的一个难度啊…所以周公用了很多手段来处理(笼络威胁分化同化),所以根本就不像一些其他王朝推翻前朝的感觉,对商人和商人王室的一些“优待”也都有了理由。而对于翦商大业的惊人勇气也有了更多认知。
对于孔子晚年从易经中可能已经得知商朝人祭真相的推测也是很惊人。结合后记,我感受到两种学习的心态的区别。一种是学习别人早已整理好的知识,可以获得一些成就感,然后这些知识可能是用于广义的考试。另一种就是,可能世界上没有人知道,或者信息已经失传,而你探索的就是宇宙里唯一只有你在接近的真相。前者就是我的日常,有时候快乐,有时候懈怠,无聊,难以坚持。后者的一个例子可能是一部分学术研究,比如书里说孔子韦编三绝是晚年看易经,也就是说,他发现这里面隐藏着能够刷新他的世界观的真相,然后他想要把模糊的猜想变成更确切地事实,就会更孜孜不倦地去研读这本书,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符合人性,会让人废寝忘食。而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准备一个广义的考试而如此孜孜不倦,那我们一定会称赞这个人,意志力很强,很自律,很令人佩服。作者后记里写的也近乎前者。
后记里提到的他写这个书的心路历程,很感动,也很羡慕那种不断探索追寻真相,并且有志同道合者的人生,这是真的不寂寞,会有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人生啊…感觉每个人人生多少会有这样的片刻…就是不需要再追问意义,这样值不值得,就会被吸引着去做一件事。然而对我来说,这样的片刻往往只是零散的片刻。无法连成一片,让我看到一个更连贯的值得追求的人生。
但是这本书具体写了什么理论什么观点呢?尤其是后面三分之一。感觉可以去看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