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个女人的故事》之后,马上开始读《一个男人的位置》。
这分别是安妮·埃尔诺的第五和第四本书,“男人”写于1983年,“女人”写于1987年。
“男人”是她的父亲,“女人”是她的母亲。分别是在父亲、母亲去世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安妮·埃尔诺生于1940年,她的写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4-1981年,写了三本小说,基本属于虚构小说的范畴。
第二阶段,1983年的《一个男人的位置》开始,到《一个女人的故事》、《羞耻》、《正发生》等,这些带自传性质的“私小说”成为她最重要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引起极大关注,并屡屡获奖,其中,《一个男人的故事》还进入了大学的课堂,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正发生》则被改编为电影。
第三阶段,用“非个人的方式分析个人的激情”,包括《简单的激情》和《占据》写她和男人之间的关系,以自己作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呈现。
《一个男人的位置》也只有4万字,2小时内可以读完。与《一个女人的故事》只剩骨骼的冷峻不同,这本写得稍有肉感,至少看得到日常生活的法式表达,有巴尔扎克和普图斯特的痕迹。
但她的表达显然是疏离、冷静,甚至是残酷的。
比如,写到她父亲死后,被安葬之前,遗体还停放在自家咖啡馆楼上的起居室里:
星期一那天,尸体开始散发气味,这是我从未闻到过的。开始时气味淡淡的,但越来越重,有点像被遗忘在花瓶里已经腐臭的水里的花所散发出的味道。
与我们习惯的家族记忆不同,她的小说虽然是围绕女主人公的“私人叙事”,但是主题和话语都反叛了传统作品喜好的宏大叙事或煽情歌颂。
而作者真的是凭着写自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这有点像梵高和伦勃朗的自画像。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这些类似美图秀秀之后发朋友圈的行为会在美术史上有那么高的价值?虽然有人觉得凡·高画那么多自画像是因为他穷到请不起模特,但事实上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的困惑和折磨。他曾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道:“画自画像是一件极困难的工作,它必须与相片中的自己不同。自画像的目的在于画出更深层的自我。”
我有一个观察,艺术家的价值在于题材的独特与专注度、技法的原创性、以及作品的深度,也就是在某一个内容赛道上进行深耕,语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且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埃尔诺是在她创作的第二阶段时确立自己的非虚构私小说写作方向,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处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以及手术刀般准确冷峻的写作风格。她并不是要写个人的记忆,而是要从自己身上去写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以及阶级距离和两代人距离交织的体验。
她非常巧妙地选择了表述的角度,控制了文字的温度,因此将个人实录与对时代社会的表现很高级地贴合在一起,拒绝虚构和自我虚构,把写作视为一种对现实的追寻的态度看,所以冷峻到近乎冒犯。
这也就是梵高、伦勃朗的自画像不同于自拍,而安妮·埃尔诺的“私小说”不同于自传的原因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