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心爱之人如同从指尖飞离的气球,它可以远去,甚至消散不见。但他永远存在于我心中的那片天空。
四段独白,叙述者依次是依伦卡,彼得,尤迪特,尤迪特的情人。四人的命运彼此缠绕又互不干扰,冷静凉薄的叙述语调,掩盖不住冰下沸腾的火。
切身共情使我最着迷于第一部分,也就是依伦卡的独白。或许是因为我与她有相似的经历吧,年少时期爱而不得后放手离开,寻寻觅觅却始终无法填补内心的空缺。
“年少未得之物终会困其一生”。正如书中所写,有的爱不是罪过而是错误。
有人评论这本书说:“不如说是“伪装成爱情的独白”,多角度的独白式的关于爱情陈述。有句话讲“每个人在爱情里寻找的都是子虚乌有的自己”。其实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我们追寻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是追求另一个维度的自己。因为孤独,渴望探索自身,所以去追求。
然而又不可避免地失望,期待,继续失望。
既然谈到爱情,就不可避免的牵涉到“恋爱脑”。这类人其实就是缺乏对自我的认可,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取自我认同。我们经常会嘲笑那种救赎性质的爱情,觉得是狗血小说和电视剧里出现的套路,但是每次看到类似情节的时候却都忍不住同情他们,因为只有孤独自卑却又无力改变的内心才会生发出渴望,渴望那一个完美温柔的人救自己于水火中。
其实自己怎么会在水火之中呢,我们的内心不如说是一座山谷,是风暴的中心,思绪掀起凌乱的落叶与树枝,然后落下寂静的雪。无人问津,无人安抚。
爱不应当有太多束缚的,所以尽管去爱好了,在爱之后继续生活。毕竟爱人无罪,我们只是犯了凡人都会犯的错。
回到原书吧。这本书确实是记叙了人物对于爱情的自我流露,《真爱》与《尤迪......及尾声》两本书合二为一,虽有生硬之感,但未尝没有可取之处。作者很高明,我猜他把自己对于阶级的看法很好地隐藏在主人公的独白之下,不过我有个疑问,男性是真的无法跳脱出永远想评论政治的窠臼吗?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只是自己的刻板印象罢了。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词汇不止一次地出现,故事的背景也是战争,若有若无的政体。还有对消费主义的讽刺。他们爱情的崩裂究其根源竟然也有阶级的成分,要我说每个阶级都有点那么优越感,不是单指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是把自己和其他阶级割裂开来,泾渭分明。想爱我?你谁啊?
不过我每次读国外爱情类小说时总会受到价值观的冲击,强烈的如同《红与黑》《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呼啸山庄》读完如同天旋地转心想为什么他们的爱情如此,奇怪啊!我只能用奇怪来形容,我不懂啊。
但是细想还是中外思维的差异吧,中国人普遍还是内敛温和一些的,书中认为爱是一道燃烧得更加颓丧、也更加危险的火焰,我却认为是窖藏里的长明灯。所以看到这本书中他们莫名其妙的由爱而生的部分行为,我只能说不理解但尊重吧。爱确实不应当有太多束缚的,毕竟大家已经很孤独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