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岭以脑科学和神经科学为底层依据,做的方法论小集。关于脑科学的背景信息就不多论述了,谢伯让的《大脑简史》做过比较通俗的解构。总体值得梳理和记忆的信息点有三条: 周岭将本能脑(原始脑)、情绪脑(猴子脑)、理智脑(前额叶)做了类比区分,强调理智脑要与原始脑与情绪脑的合作,而非对抗。 他给出的依据是,本能脑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因此,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由于原始基因的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倾向于做趋向于安全性的短暂而高效的事情,想快速获得回报,而对需要长期投入耐心去获取长远回报的事情天然抵触,因此人只要在存在状态中就会产生焦虑。 因为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而如何解决协同问题,周岭给出的答案是:“要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这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 怎样让本能脑和情绪脑对困难的事情上瘾呢?周岭给出了一个比较能够理解的概念: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这样循序渐进,通过在拉伸区的进化才能够形成长远的能力突破。 在拉伸区训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人就愿意行动了。 顺着脑科学延伸,周岭抛出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助理”潜意识的强大作用,提出了大脑的节能与耗能论。 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会被视为是对生存的威胁。而潜意识没有思维,只有本能,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能耗路线,诱导我们娱乐、享受,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而人若不学习,又无力克服本能。 所以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因为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而承受痛苦则只需陷在那里不动。虽然被动地承受痛苦也会耗费很多能量,但在基因的影响下,人就是不喜欢主动耗能。 听起来虽然很荒诞,但这就是我们日常大脑运转中的现实,潜意识的作用有其劣势也有其优势,优势就是它会将大量大脑接受的信息模糊化,以实现节能目的,潜意识尤其对痛苦事件最为敏感,但持续化模糊痛苦,只会让人更加混沌和焦虑。 因此周岭的建议是:“一定要将具体的痛苦清晰化,理清之后,基本上就会化解。因为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最终理清情绪,找到真因进行化解。 归根结底,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遇到模糊就要转化为清晰,不要在混沌中过活。 而潜意识的优势,也非常显著。由于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这是属于天性的部分,同时,它处理信息的速度又极快,至少可达11000000次/秒,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这是属于感性的部分。而意识,即我们的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次/秒,潜意识是它的275000倍,二者的能力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要善于应用潜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靠感性能力去捕捉信息的触动点,再用理性去分析和解构其本质,打好配合。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这就是大多数高手的学习方法。 另外一个优势是,潜意识的“灵感激活能力”,这一点我跟很多带过的学生也聊过这个方法,那就是先系统思考,遇到卡点的时候,马上停下休息,不要死磕,在大脑休息的运行期间,潜意识会给出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所以我经常会把“要给潜意识发工资”这句话挂在嘴边。 周岭的建议也是如此,人在工作和思考的时候要尽量进入专注模式,他的解释是,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信号,这些信息会奔向与我们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起来。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找不到答案,因为真正的答案不一定在我们意识关注的脑区。此时就需要潜意识的发散模式来帮助我们,它能够让大脑跳出原来的工作区域,让神经元随机地和不相关的区域进行连接,从而得到也许能解决问题的答案。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的故事,他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做梦梦到一条首尾相咬的蛇,这条蛇成了他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线索,这就是潜意识在找到答案后,借助梦境去提示他的一个有趣的例子。 大量学习和吸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周岭给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就是:“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而改变就必须促发行动,将所学的底层规律同自己日常真正相关联的事物形成实用关系,最终在大脑中形成“知识晶体”随时提取应用。 在促发行动能力的方法上,周岭给出了两个简单又实用的建议: 一是“教”、二是“写”。 “教”的方法来自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因此教学是获取学习成果的最佳选择,但教不是随意而为的信息传递,而是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的深度学习之道。 另外,周岭提醒,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所以他非常推崇“费曼技巧”。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而让外行人能听懂,最好的方法就是应用“类比”。 认知语言学科的创始人乔治·莱考夫曾这样定义和评价“类比”:“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通过知识类比来“转译”知识,恰恰就是学习的本质。 另外一个促发行动的方法是“写”,写作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周岭认为,有作品意识的学习才会有未来,而且通过作品获得反馈,才能获得更为充分的行动力和对这个世界的连接能力。 所以,学习最终还是要有“成果物”思维,教是最好的学,用也是最好的学,输出倒逼输入,最终大家在现实中都要用作品说话…… 但持续形成输出的习惯坚持不下来怎么办? 周岭列举了《微习惯》作者斯蒂芬·盖斯给出的方法,盖斯为了保持好习惯,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这种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最终促使他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写出了自己的书。他称这种方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 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只要有目标,自然可以慢慢来。 —————————————————————————— 整本书读完后,千万不要被“元知识”、“知识晶体”、“拉伸区”这样的概念所迷惑,其实真正有用的还是两条提醒: 第一条提醒是将模糊转化为清晰的能力,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不生活在混沌中,这是人成长的本质。 第二条提醒更为重要,那就是一定要自己所学,跟自己的行为形成协同,教学和写作,是形成深度学习之道的必经之路,创造作品的“成果物”意识,高于一切。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