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寂中获得广阔”,每次一想到这本书,我脑子里都会冒出这句话。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和这本书不搭。
这是一本关于孤独的书,起码书评都是这样说的,作者本人也多次写到孤独。我本以为作者会描写她对孤独的体验、感受,会说在夜航中与自己相处的各种心理活动。没想到,她其实并没说太多“孤独”——那让人自怨自艾的孤独。从始至终,柏瑞尔都在用轻松诙谐的语言讲述自己关于非洲、关于飞行的记忆与故事。哪怕是小时候被狮子咬,孤身一人被野猪袭击,这么大的事件,在这本书里的描述中,都仿佛只是被蚊子叮了一下。在柏瑞尔的笔下,那个因干旱、贫瘠而足以绝望的非洲,毫无哀怨,反而异常生动有趣。于是,读着读着,就不再感到孤寂。她把读者带回了几乎一百年前的非洲,去体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旅行。
这是一本回忆自传。柏瑞尔从小时候写起,一直写到三十四五岁时独自飞越大西洋的经历。她在英国出生、非洲长大,从小就跟着大人养马、打猎。她亲自参与过母马的生产,也曾因马而严重受伤,但她没有丝毫提及伤痛,只是以温暖的语调回忆着还是一个小女孩的她如何再次回到那匹马的身边,终于让它接受了她。
从父亲的农场,到十八岁开始独立生活,再到夜航非洲,远飞英国,最终成为第一个独自飞越北大西洋的飞行员,读到快结尾的时候,我蓦然发觉,她的生活,似乎没有出现过男人。这样洒脱的女性,也许压根没有与爱情发生过纠缠?但读后搜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她结过三次婚,有一个孩子。她的姓氏马卡姆也是随的第二任丈夫的姓。在这本回忆录中,她也没有提过母亲的缺席。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母爱的缺位,情感的波折,孩子的羁绊,在一本关于孤独的书里,如果写出这些内容,已经可以占据一半篇幅了。可是,在《夜航西飞》中,这些确曾让她幸福的悲伤的情感,真的一句都没有。甚至,关于生活中的孤独,她也只是轻描淡写了一句,大意是,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已经足够多。
这是一种为了保护隐私的避而不谈吗?是伤到深处不可触碰?还是精神重心的选择与众不同?
我只是觉得,不论是出于怎样的因由,她的内心都足够广阔。广阔到,她装下了整个非洲,装下了对自然的深切敬畏,装下了克服艰险、无所畏惧的勇气。这样的内心世界,无需再好奇她曾有多么深刻丰沛的情感波折——她已经把你领向了广阔本身。
夜间的独自飞行,连仪表盘的灯光都没有。她说,那样的情境下,会怀疑人世是否真实存在(原话不是这样,但大意如此)。也许,只有经常置身高空的人,对于生活与人生,会更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吧——当你飞得更高,当你飞得足够高,地面上的一切都会越来越微不足道。
这么看来,在孤寂中获得广阔,其实也挺贴切的。
最后,陶立夏的翻译真的太棒了。棒到我怀疑这本书是用中文写的,棒到我想对照着英文原版去看看她是否有哪里翻译得太有个人色彩。光是阅读中文译本,体验就已经足够好了。译者自身的文字水平,真的让人刮目相看。
选了九个最有意思的片段,以及感想:
极致的孤独也许是这样吧,在真的孤寂中怀疑,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
用来起誓的东西千千万,还头一次见到用母亲子宫起誓的。可爱的非洲人民。
赖以为生的孤独行将打破,同时又提醒着自己断不可轻信的理由。这哪是在说马,这好像是在说爱情。
对于火化的另一种理解。
大象的聪明是需要人类敬畏的。它们能理解人类的企图,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去保护自己。有故意落单引诱敌人,等敌人靠近时象群一拥而上的。还有把长长象牙埋进树丛掩护自己的。也有母象群把拥有长象牙的公象簇拥在中间加以保护的。
男人像盆栽,总要修剪才漂亮。这个比喻好妙。
这句读了好几次。如果阅读只能算是逃避自己的话,那么直面自己要怎样做呢?面对夜色,不许有音乐,也不许有酒,只是看着黑压压的天空?
这是疣猪的模样。
可惜,飞机最终跌落。她没能按计划飞到纽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