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缜尔
王充闾先生是我仰慕已久的文学大家。在我在文艺社团工作时,我有幸听他为辽宁作家作的一场报告。他讲国学的“腿”要粗一些,西学的“腿”要长一些,让我受益匪浅。阅读他的一些著作后,我深受文史哲的启示。然而,直到读到《譬如登山——我的成长之路》,我才对他的读书和写作心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本新著由辽海出版社出版,内容深入浅出,形式喜闻乐见,向大众展示了一位读书写作楷模的风采。作者回顾了自己“推石上山”的艰辛,向读者展现了文学人生的愉悦。
阅历之“宽”与视域之“广”交相辉映,给读者带来多方面的认识。从无拘无束的童稚心灵,到“熟读成诵”的童子功夫,开启了智慧之旅。从朴实单纯、健康向上的“眼界新开”,到书香盈室、志得意满的“书生本色”,拓展了思想的天地。从“文政双栖”知识结构的锻造,到“挑战自我”艺术想象的驰骋,铸就了文学辉煌。从读书、创作、治学、游览相互交织的“乐在其中”,到诗、思、史相互贯通的自在逍遥,升华了生命的境界。这种开放和统一的表达,构成了壮丽的文章。作者以读庄、用庄、访庄、写庄四个环节概括了自己拓宽精神世界的壮丽景象:“下一辈子苦功,读二百部著作,走三千公里路程,写四十万字书稿”。
阅读之“博”与创作之“约”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了开放性的治学启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从六岁开始读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从中汲取思想难以概括为数的想法。他的作品中留下的空白部分是读者可挖掘的“富矿”,其中的启示可能无穷无尽。他的“博”涉及中外古今经典,对文史哲都非常熟悉,这在他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作者的“约”不仅表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知晓的散文创作方面,还包括对国粹研究的贡献。他的作品打破了时政语言、学术语言和民间语言之间的壁垒。这本书的广受欢迎就是这种“打通”的证明。如果说“博览”是艰辛历程,那么“约取”就是回报的甘甜。
思想之“深”与语言之“浅”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体验。以往读王充闾先生的文章时,我不得不准备一部字典。为了阐述一个事实或证明一个观点,他常常引用古籍中生僻的字词。然而,这本新书中的文字却行云流水般流畅,使复杂的思想变得浅显易懂,文章也更容易阅读。比如他能从《后汉书》中发现兴趣,理清思路,找到熟悉的人物。他善于抓住线索,进行联想,并进行比较,同时借鉴前人的治史经验。这些使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富有说服力,启发联想,增添情趣。他的写作风格可用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来概括:文章永远向着阅读开放,理解总是在进行中。他以法师文相互交替,游刃有余,如入无碍之境。
真挚之“情”与高远之“志”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生活的审美追求。为情而写是优良的文学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立本源也。”这意味着,思想内容犹如文辞的经线,而文辞则好比内容的纬线。必须先确定好经线,才能支撑纬线,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强调“情”和“志”这两个概念不是互斥的,而是相互渗透的。王充闾先生的这本书正是对为情而写这种文学传统的传承。书中大量记录了与他交往多年的各界名人,以及那些给予他很多慰藉和忠告的领导、师长、文友和家人。正是因为这些人,作者才能打下国学的基础,免去双重压力,也使他的写作获得了巨大的动力。作者表达的高远志向都是真挚的情感。人生的成长之路就如登山,每段旅程都有向导。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