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自我的经历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仅要重新直面那些让你感到羞辱、难堪的人和事,还需要以勇敢和坚韧去重复那些遗憾、自责、愤怒、屈辱等等情感创伤。但重述个人历史又的确是相当必要的——通过把自己作为分析对象,重新建立起自我的延续性,坦然面对自己的出身、性格、缺陷和已被部分决定的未来。
《回到故里》就是这样一本重述自我的作品。作者,同样也是《福柯传》作者的迪迪埃是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同性恋者,从阶级和性向两个层面上讲,他都是社会边缘的被压迫者。但不同于迪迪埃对自己性向的清楚认识,直到父亲去世,作者才重新“发现”了自己的阶级出身,并挖掘出家庭中三代人所经历的阶级困境:社会结构性的压迫、无人为之发声的不公境遇、优势阶层不自觉流露出的优越和偏见、阶层习性和文化氛围对自我成长的障碍和限制,以及自我承认上的困难。所幸迪迪埃从不可能中创造了可能,从底层的陷阱中走了出来,本书也有着为自己的出身证明或说雪耻的意味。
读这本书时常让我想到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迪迪埃的视角让我得意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的方式。
我和迪迪埃一样出身于工人家庭,小时候也同样经历过经济窘迫。但大概是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觉得对我有亏欠,上学是交择校费读的重点学校。同学们都是有些富裕的城里人,衣着光鲜,而我的衣服却是土里土气,还偶尔有破洞。小孩子的恶意,天真而纯粹,嘲笑贫贱也更加肆无忌惮。父母想让我接受好一点教育的好意,反倒让我的童年深感屈辱。
直到父亲摆脱工人身份进入公司管理层,家里的经济状况才得到好转,但童年经历和由此产生的行为模式却根植在了我的性格中。我最初爱看书的动机也相当简单,仅仅是因为在物质上短缺,便想在其他地方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当然,这种行为模式也延续到现在,导致我对自己的物质利益漠不关心,习惯于待在自己的小世界,读书、工作也都是随波逐流,既不懂得搜集必要的信息资源,也没有介入这个世界的信心。但正如我不能完全将我的不如意完全归结于我自己,我也不能完全推拖给环境。是我自己,即使认识到了的困境,但仍然缺乏走出困境的行动。“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我大可以不认可社会给予的价值,但仍然需要勇敢地迈出脚步。
迪迪埃未能和父亲谈心的遗憾,也让我意识到有必要和父母聊聊,特别是我父亲,不理解我为什么毕业了还看书,为什么周末不去聚餐喝酒积攒人脉。虽然我觉得聊天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他们的不理解,就像迪迪埃的母亲不理解社会学是什么,我父母可能也不理解看书有什么意义,他们或许会再次问出那句话:“你看这些书,是想要读博吗?”但和他们的聊天,本来也不是为了他们的理解,而是对自己、对自己“历史”的交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