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蓝让人们自然联想到克莱因。他对这种能够消除地平线的边界、唤起天地统一的、单一、原始的蓝色的追求,造就了这个结实的捆绑。他称这种饱和、明亮、无处不在的深蓝色为“蓝色最完美的表达”。如今,“克莱因蓝”之所以为人所知,全因他申请了“国际克莱因蓝”专利,这无疑是最伟大而明智的决定。
在找到“克莱因蓝”之前,克莱因意识到,吸引观众的画作必须拥有绝对的张力,能够触发观众的情感。他开始寻找一种满足这种需求的颜料配方。
早在职业生涯初期,克莱因决定“以纯粹的色彩表达自由流动的感觉”,并且完全依赖于精神的感知,拒绝使用线条和有限轮廓,将二者视为形式和心理方面的禁锢。这种潜意识和直觉让我们看到,克莱因是如何明确将天赋和天才区分开来。
他一生都在寻找一种“从未出生且永不消亡”的东西,一种绝对的价值,一个可以撬动有限物质世界的阿基米德点。
上个月我读完毕玛吉·尼尔森的《蓝》,她描述了克莱因蓝色作品给她带来的冲击:
在泰特美术馆,站在这些蓝色绘画或命题面前,我感觉它们的蓝色如此炽热地散发,好似在碰触,也许甚至碰疼了我的眼珠。我在笔记本里仅写下一个词:过甚。
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克莱因自己是这样说蓝:
什么是蓝色?蓝色是由肉眼看不见变为清晰可见......蓝色没有维度。它“的确”超越了其他颜色所参与的维度。
同样在玛吉·尼尔森的《蓝》和这本书中,都提到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对蓝色的描述:
蓝色,大海和天空的颜色,唤起距离、渴望这种颜色对眼睛有一种奇特而几乎难以形容的效果。它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其自身方面有一些矛盾之处,既振奋人心又让人平静。就像我们认为天空的深处和远处的山脉都是蓝色,蓝色的表面似乎要从视线中退去。我们喜欢凝视蓝色,正如我们想要追求一个正在远去的心仪对象——这并非由于它强迫我们去看,而是因为它吸引我们去追随。
除了“克莱因蓝”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克莱因的其他艺术创意和作品,它们对日后的艺术方式和概念产生了影响:
例如,激浪派运动、偶发艺术、行为艺术和身体艺术以不同的方式与他的作品密切相关。
这些流派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激励人们去发现一种超越国界的创意模式,去定义其美学标准,并传播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克莱因扮演了使者的传统角色,预示着一种新文化的到来——肉眼无法看见,但却普遍存在。
克莱因认为艺术品的创意比实际作品本身更重要。
他试图证明一个悖论,即一个空间可以完全脱离寻常而平庸的物体领域。随着他的绘画发展到这一点,克莱因决定不展出任何东西——至少不展出任何当即可见或有形的事物。
阿尔贝·加缪显然理解了他,他在“虚空”展览开幕日的观众留言簿中写道:“空无一物,却充满力量。”
此外,克莱因对柔道的熟稔与理解以及对镀金技术的学习与使用,也帮助他在艺术形式(人体测量)和色彩表现(蓝、金、粉)上。
他这样看待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代表了一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