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的空气存活于高大的原始雨林里每个角落。树上爬满形形色色的寄生植物,树顶挂着一只刻满鱼鳞的独木舟。脚下的路不止泥泞,且危机四伏。红色的泥土或许是谁的血渗透进了深处。
走出丛生的红毛丹、芒果、山竹树林,是一片绵延无尽的胶园。每棵树伤痕累累的刀痕下蔓延开白色蜘蛛网般的胶汁,或许这是树的血。
从前我不知道什么是马华文学,也从不认为去到异国他乡生活了三代以上的华侨会和我们本土的文化产生什么意识形态上的冲撞。但被遗忘的这一批人在那片高温潮湿的土地上像是野草一般肆意生长,然后用他们和我们一脉相承的母语讲述了血脉深处的故事。
《雨》像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又像是一本无限流小说。其中主人公一家死了又在下个故事里活。明明上一章节才五岁,下一个篇章却已是墓碑里逝去多年的大舅。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忘记所有时间线,忽略逻辑的勾连,但不经意间的小细节却又把一个个独立的平行时空串联起来,形成一次灵魂的旅行。或许我们都是遥远小岛挂在绳索上的玻璃瓶里装着的人。
这本小说诞生于南方以南,一个华人家庭在马来西亚做劳工的生活。经历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日寇的侵略、当局对马共的围剿以及年轻一代的出逃,没有具体的时间坐标,但好像每个人都知道他发生在什么语境下。人物本身是谁不重要,每个故事里辛一家又死了哪个人也不重要,因为这是所有马华人的故事。他们背井离乡下南洋,却没能坐上回乡的船;他们任劳任怨当劳工,却被殖民者在危难时刻抛弃;他们困难时期为祖国筹集抗日资金,却分别死在日寇和祖国人的手上。他们像是供错了地方的“大伯公、拿督公”,曾经几百年的信仰庇佑不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
另外,我深深震撼于这本书的文学和艺术性。他不是推崇字句“质朴无华”的本土文学作品,他运用大量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恰到好处的比喻,仿佛一滴雨水里,人生已经走过好几个轮回。如黄先生所说,中国现代文学体系发展太晚,以至于市面上推崇和流传的总是一种类型的文章,人们的鉴赏也因此有限。但马华文学在大众视野里的出现是一个契机,一次思考,也或许是一个走向繁荣的大转变。我期待百花齐放的那一天,期待着诸如这样好的作品不再二十年只卖出两千本的那一天。
我不知道在故事的最后辛是活着还是死了,或许一开始他便死了。生命和时间的意义都在故事里被幻象化,最多留下一个个长满青苔的墓龟。但我会试图记得湿漉漉的空气,天上倾倒的大雨,屋外跑过的火一般的老虎身上的气味,那些血淋淋的事件,以及我们被遗忘的血脉同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