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科学记者辛西娅·巴内特,历经四年采访和打磨,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像她一样用如此梦幻奇异且引人入胜的笔触描述雨水。《科学》杂志评论道。
本书《雨》将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讲述人类与气候百万年来的交织共生历史。从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与和平,文明的兴盛与衰落,带领读者去探索不同于主流叙述的世界史。
人文探索上,从诺亚方舟到阿兹克特的祷雨活祭,从中世纪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到十八世纪吞噬美洲大陆无数农家希望的大干旱,本书收录了人类与大地的纷繁往事。
新奇管窥上,《雨》用科学解释了蛙雨、鱼雨、红雨、黄雨、墨汁黑雨的降落之谜。
气候心理学的介绍则细致剖析音乐、电影、诗歌、小说创作中的雨水情结。
针对当下气候变动剧烈频仍之谜,本书造访英美顶尖气象学家并拜会各地科技实践者,了解为可持续发展,人们作出的与雨和睦相处的有效尝试和努力。
柯克斯书评、《科学星期五》、《波士顿环球报》、《迈阿密先驱报》、《坦帕湾时报》年度优秀人气图书,《科学》杂志力荐,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笔会奖决选作品。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您可以跟随巴内特,穿越时空的壁垒,去见证雨在烈焰地球上的诞生与演变,雨水降下的生机与灾难;了解我们的祖先在与雨朝夕共度的百万年间,对它的渴望、观测、防范与控制;并在神话、文学与音乐中感受兴叹、赞美与咒骂。最后,回归当下,反思近代文明崛起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巨变及其潜在威胁。享受一场身临其境、迅疾清新的雨水盛宴。
辛西娅•巴内特(CynthiaBarnett)美国著名环境记者。一生追随水的足迹,从家乡佛罗里达州的萨旺尼河,到远隔重洋的花园岛国新加坡,再到深藏于印度的植被蓊郁的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脚印遍及各大洲,孜孜不倦采访、追踪、调查,写下了无数有关河流、海洋、水循环的精彩报道与故事。文章多见于《美国国家地理》《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作品兼具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诗意,记者的求实及作家的匠心独运。八次获得绿色眼罩奖,2009年被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授予了西格玛三角洲迟浩田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一部偏于意识流的小说,相似元素的不寻常密集堆叠,有时会觉得有点混乱。故事藤蔓般丝丝缠绕,它的某处枝叶会不知不觉地伸向另一个故事里,时间空间总在跳跃,终是剪不断,理还乱。我喜欢作者的文字,像现代诗又像散文,跟我喜欢的作家余光中的文笔有些相似。...
作者用很合适的语言把我们日常中很常见却又很容易忽视的碎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图像,却又彼此连贯如一。《归来》写了蛮多灵异事故,总觉得少点东西,不够轻,飘,灵,玄,空,没有刺中我,但是以这种方式写这些东西还蛮有意思,很新。...
我好爱《后死》这篇,这次虚无的不是环境,是生死,一个可能时间停止的荒岛,记忆是虚假的,记忆也是真实的,追求了一生的遗憾,在死后平行或者梦幻的空间得以圆梦,但是一切都平淡了,都平淡了。每一段生活的走向都不一样,结合《小说课》的思路来看,作者像是要窥探时代下的可能性,但终究都逃不过唏嘘的结尾,彷佛为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定了性。...
重新理了一下思绪,本书的文章是通过短篇的方式于2013年-2015年间发表,再加上黄锦树本身是台湾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如果说他是马华文学的代表之一。那么很遗憾在写女性的这一点上,黄锦树依旧是在那个主流老旧思想,而没能给出新突破。...
10读完去年读了大半年的书。第一次接触的马华文学,有种同一颗种子在他乡的水土下长出新芽的陌生化和美感。《雨》,连绵不绝的雨,在潮湿的南方春雨里读这本书,横跨整个夏天读完这本书,雨的意象一直贯穿其中,雨也可能是帮一场命案隐瞒的帮凶,也可能是一场洪水压死住民的最后一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