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强调诗歌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必须具备“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认为只有在品味中才能真正谈论诗歌。他对后来严羽的“妙悟”以及王士祯的“神韵”都有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他以诗论而知名。他的《二十四诗品》是反映唐诗在理论上高度发展的艺术作品,也是当时纯艺术观照诗歌的一部集大成著作。
《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该书将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二十四个品类,如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每个品类都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描述,并涉及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技巧。该书不仅阐述了各种风格论,还探索了创作方法,并指导了诗人的修养。它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空图在“世外桃源”的“泉石林亭”里,享受着“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的乐趣。他每天与高僧、名士一起吟咏,在他的庄园里修建了一个名为“休休亭”的亭子,并写了一篇《休休亭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他自称“知非子”、“耐辱居士”,还写了一首《耐辱居士歌》,不断反复地吟唱“休休休,莫莫莫”,表明自己宁愿守在家中不出去的决心。朝廷曾多次召唤他入朝,但他都以年老有病为由坚决辞退。他家里有7400卷藏书,其中不少是道家和佛家经文。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通过二十四种意境阐述了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其中蕴含着他的美学思想,如对自然的追求、冲淡风雅的审美情趣等。《二十四诗品》也体现了司空图的美学理论,如“味外之旨”和“象外之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自然是最高理想的美学境界,它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源于老庄所倡导的任乎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因此,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写道:“俯拾即是,不取之邻。”这意味着真正美的诗境是自然而然地得到的,不需要刻意搜寻。司空图还写道:“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着不平。”这表明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追求源于真实的情感,而不是人为附加的情绪。
《二十四诗品》主要总结了陶渊明、王维等山水田园诗创作经验。在司空图的诗论著作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唐代诗歌发展的评述特别突出了王维、韦应物一派的重要地位,并对他们给予高度评价。《诗品》主要体现了隐逸高士精神情操,与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完全一致。书中体现的一些主要审美观念,如整体美、自然美、含蓄美、传神美、动态美等,大多都是从山水田园诗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诗品》的重要性和广泛影响还体现在后人对其的模仿和续作上,历代产生了许多续作。
清初文学家王渔洋在他的《唐贤三昧集》中特别倡导“神韵”,与《诗品》的精神一致,因此他的书中没有收录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而“专推右丞、少伯以下诸家得三昧之旨”,主张以冲和淡远为主,不追求雄鸷奥博。王士祯评论道:“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我最喜欢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他还说:“采采流水,蓬蓬远春”这两句诗也很妙,正好和戴容州的“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意境相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