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己之学可嘉,未及于《易传》可责。
姚中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弘道书院院长。)
2017年11月中旬在济南一次学术会议上读到邹晓东君论文《孟荀二分与当代中国政治》,其论述贯通古今,以今观古,由今日政治实践反思解决儒学史上孟荀二分问题之道,清新可喜,不由赞叹。
来年夏,邹君收此文于本书(第二篇),嘱我作“审查报告”。然予何德何能,可以当“审查”之名惟于阅读之后,有若干感想,略述如下,以与邹君商量。
今日儒学研究看起来颇为繁荣,实则陷于哲学史陈旧范式中,尽为琐碎饾饤之学;邹君有见于此,而有方法论自觉,谓其学术进路是“即哲学史研究而做哲学”,此诚为夫子“温故而知新”之正道也。故本书颇有哲学味,尤为可贵者,亦有实践指向,可见于第三篇。做儒学研究而无实践指向者,甚无谓也。
与之相应,邹君尝试采用“生存意识分析”之法,强调“第一人称视角”,即研究者对所研究的文本中的观念与态度(生存意识)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此诚为千百年来儒者为学之正道,程子所谓“自家体贴”,只是近几十年来的哲学史化使之难得一见。盖儒学为“为己”成人之学,舍此则虽作百万言高论,终究无益于己、人。
本书议题为会通“性善—率性”与“施教—受教”两大儒学传统,邹君由此而有“真理”或曰“真知”焦虑。但用此词表述儒学之所致使思者,是否恰当邹君师从谢文郁教授,熟悉基督教神学,真理为神学之根本问题,而在儒学中则未必,其理由部分在于邹君所说“生存意识”中,儒者之关切在生存或曰生生而非存在,其虽知儒学两大传统之分,而不作真理式了断,有深意焉。
邹君追溯殷周之变以为儒学两大传统之前史,谓之由“宗教依赖意识”转向“人事人为意识”。概括殷人依赖神灵,大体准确;而谓周人专主人事人为,或失之过简,遗漏了其背后的另一类型宗教意识:敬天,及与之相关的法祖。敬天,然后有重德,则德有其本,而归于配天,故人为究非专属人事,而在于“天人之际”。
纵观邹君论述,其美中不足者在未能重视天在儒家思想中之决定性意义。盖人类所崇敬之对象之至高大者无非有二:天与唯一真神。尧舜禹建立华夏,以树立敬天为根本;殷人于此颇有歧出,偏于崇拜一定程度人格化的神灵;周人复归于敬天,并由孔子以五经固定,敬天确定成为儒家思想、中国文明之大本。明乎天与人格性唯一真神之别,则于中、西文明之别可以思过半矣。
由于轻忽了天,故邹君于《中庸》大义似未得的解。邹君以为,《中庸》之性善论实乃“挂着羊头卖狗肉”,因为其未能给出本体论上的理由,而只是根据传统教义或使用权威名言界定“善性本体”,进而再根据这种本体论界定推论应然的教义名言,而为循环论证之修辞术而已。[邹晓东按:所谓“根据传统教义或使用权威名言界定善性本体,进而再根据这种本体论界定推论应然的教义名言,而为循环论证之修辞术而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