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从感官的角度形容《深入北方的小路》,我会将它形容为一块由拼图搭建起来的朦胧的废墟。它是一个由碎片拼起来的宽阔故事,而每一个碎片都无比清晰,血红的残酷,蓝色的失落,陈旧的灰粉色的爱情泡影,组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黯淡的灰色空间。
读到一半,总觉得在书中看到了熟悉的影子——同样发生在二战期间的、大岛渚镜头中的东南亚雨林中的人性,或者是马尔克斯笔下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但只有在读完后我才觉得,这些影子,真的只是影子而已。
因为《小路》的故事更宽广,却也更失落。
小说的第一章犹如诗意的梦呓,童年、老年和战争缓缓流动,夹杂着诗歌和譬喻,如梦似幻。初读晕晕乎乎,可从开始就奠定的哀伤基调让人移不开眼。从第二章开始,故事进入主线,在第三章达到高潮。第四章和第五章,犹如给每一片飘零的落叶一抔土,在如水般缓缓流动的情节里,故事最终落幕。
有关战争之残酷的文章或影视剧,人们都看过太多,有的犀利,有的凶猛,有的鲜血淋漓到让人生理不适,但回想《小路》,却觉得小说虽然也直言不讳,然而总是带着一股忧伤的温柔。严格来说,《小路》写的并不是战争,而是战争背景下在东南亚的雨林里修建泰缅铁路的俘虏们。雨林潮湿而黏腻,肆虐的疟疾与设备的简陋又为其增添了一丝神秘与恐怖。在这样的环境下,战俘们不得不在天亮前就前往工地进行劳作,忍受着漫长的饥饿与病痛,直至深夜。作者细腻地介绍了不少俘虏,在截肢手术过程中死去的、被日本军官打得倒地不起的、为了救孩子而牺牲的、给死去之人吹军号的……战争和贫病的概念听来宏大,落到每一个人头上便成了不得不忍受的经历。也许正是因了这份具体,《小路》才更显忧伤温柔。
这一切描述在黑皮加德纳身上到达最高潮。在极度饥饿的时候也将偷来的鸭蛋分身边人一份的加德纳,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喜欢他并不是因为他无私,正相反,加德纳从未隐瞒过自己对屈服的不满,他觉得战友放弃了自己,而这让他在心底感到厌恶和不安。打动我的是,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帮助战友小不点儿——“毕竟,勇气、生存和爱,所有这些东西不会只在一个人身上。他们全都得靠这个活着,否则每个人都会死;他们相信,放弃一个人,就是放弃他们自己。”
读小说时,我心中一直渴望着一份希望,留存着一份对人性的更多的期待。所以,正直、善良、充满信念的黑皮加德纳的结局,既是小说的高潮,也是我心中幕布落下的开始。或许不会再有新的希望了,所有人都会在失落中落幕,我想。黑皮加德纳的死亡就像个莫名其妙的巧合,如果那天没有查岗,如果那天他没生病发烧,如果那天军医多里戈没有因为抢救病人而耽误了救下加德纳的时间,如果那天他舍弃了礼仪和规矩,便溺在床上,他可能都不会以那种残忍而毫无尊严的方式死去。也许他会和妻子一起,再次坐在尼基塔瑞斯的鱼铺,让高烧中的加德纳幻想了无数次的鱼铺。
“他们有时是这样,牛肉粉贝克说,变得很开心。想要乘公交车回家看妈妈。到那时你就知道他们完了。”
战争与死亡,当然都是残酷的,但它也那么忧伤。
第四章和第五章,尘埃落定,每一颗微尘都回到了应去的地方,但浓厚的失落依然氤氲在战后的空气中。弗兰纳根的笔太细了,他几乎将这样一个宏大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心理都细细地描绘了一遍。就算是身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