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化的描述了1933年纳粹臭名昭著的烧书之后,作者笔锋一转,时间线被拉回人类文明开始的地方。巴斯拔国王的图书馆静静掩埋在废墟之下,要过很久才会重新现世,并且引发热潮。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它们被刻在泥板之上,那时候的图书馆以及档案馆是王者权势的炫耀,但它们的核心功能已同当代没有什么区别——“图书馆和档案馆收集、整理和保存知识、它们通过受赠、转让和购买的方式积累了泥板、卷轴、书籍、期刊、手稿、照片和许多其他记录文明的介质。”
战争往往是导致图书馆和书籍损毁的原因,不管是巴斯拔还是最为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再到美国的国会图书馆直至时间更近的鲁汶图书馆(甚至被烧了两次)、维尔纳图书馆。埃及人发明的莎草纸比泥板简洁方便但脆弱,无数著名的历史学家记录下了烧毁这些图书馆的火焰——尽管破坏图书馆和档案的动机因人而异,但抹杀某个文化的企图一直是个突出的原因。
档案馆是个普通人一般会忽略的机构。其中所收录的庞大但看上去枯燥、琐碎、冷冰冰……却是记录个人、民族、国家最细致真实的历史和存在。作者不断书写和强调着档案及档案馆的重要性——它们和图书馆一样,有人想要毁坏,就有更多人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
一些私人文件,比如作家的手稿、信件、日记和笔记等等,因为有着“两种价值”而被珍视,人们在感情上激动于写出伟大作品的手碰触过的纸页,在理性上,这些文件能够更好地研究和帮助了解伟大作品。拜伦、卡夫卡、拉金……无论是为了保护死后和仍在世的亲属的名誉,或者能够得到一笔意料之财,作家们和他们的最后委托人对记载着自己最私密情感的文字载体的态度不一而足,选择烧毁或者保存并出版这些材料也成为读者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传奇故事。
后世的公共利益和作家的隐私权利如何选择?作者但等到时间长到足以让所有“受到其内容密切影响的人去世后”,再逐渐向学者公布——“知识的保存归根结底是对未来有信心”。
正像前面说的,有人损毁就有人保护,毁坏之后的图书馆不断得到重建。而其中有一些人,从博德利图书馆的第一任馆长托马斯·博德利爵士,他在遗嘱中写到“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基督教世界的一些图书馆彻底覆灭和被摧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维护它们的稳定收入”,他把钱全部捐赠给了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图书馆;还有一个图书管理员安塔纳斯·武尔皮斯,他深深明白档案对未来意味着什么,用一己之力,他保护着它们几十年,直至去世……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知识领域带来了几乎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人选择将档案文化数字化保存,尤其是那些处于动荡不安地区的人。每个人在各类软件中随手点赞、拍一拍、晒单等等的随意留在互联网上的“记忆”,也成为扩大了的“知识”的范畴——信息、数据。越来越多普通人的信息被私人公司汇总、管理和分析,作者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词汇“监视资本主义”,而对于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这些海量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性,对知识的攻击并未停止……
作者重申了图书馆和档案馆在知识保护中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困难。知识的保存不仅仅是为了现在,更重要的是关乎未来,知识是现在留给未来最好的礼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